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對話--《碰巧演出》
Author: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生-鄭旨伶, 2022年11月29日 20時53分
評論的展演: ║劇場正發生_碰巧演出|最終場|鄭先喻╳陳武康 ║
「如果身為劇團表演者的你,未來的某一天拿到由人工AI撰寫的戲劇文本,你的反應是…?」這是於今年在台北市北師美術館-「NEXT─台新藝術獎 20 週年大展」展期間,舉辦的劇場《碰巧演出》所涉及的主要議題。
現為藝術家與軟體開發人員,曾就讀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的鄭先喻老師。蒐集從2019 至今的網路留言資料庫,並設計了一台由AI演算、結合文本語義模型,即時生產出劇本的產生器。並與向舞蹈家陳武康老師發出合作展演邀請,藉由現場接收隨機生成的劇本進行即興演出。
有幸於11月20日下午觀賞到兩位老師合作的最後一次展演。短短20分鐘裡,面對破碎不能成為邏輯的片段文字,陳武康在閱讀過一遍AI產出的文本,在閱讀過程中會利用身上的工具與文本本身進行互動,甚至在閱讀後用手機重複先前閱讀的文本錄音,並將文本撕碎成為演出的素材之一進行表演。
陳武康老師用印表機印出要演出的隨機劇本
這演出不僅是觀眾一頭霧水,甚至也讓身為舉辦這場展演的藝術家和表演者深感困惑、不理解這個由人工AI電腦生產出來的劇本大意為何,所以僅能讓演出者本身進行臨場發揮。但我認為有幾件可以從這展演中拿出來探討的議題,分別是:即興創作與藝術、去文本化的戲劇以及AI與人類的相互對話。
在觀看完這個演出後,在不解戲劇主旨的同時抱有疑惑(雖然不禮貌但絕對不會詢問主辦方的問題):「為什麼這種(看不懂的)表演、即興創作能稱之為藝術?」這問題或許很常見,當遇到無法用自己所學與思維去解釋一場展覽或表演主旨時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自過去到現在,我們似乎已習慣有排練走位過的演員、制式化的劇情和一個結局的經典戲劇形式。進而去潛意識排斥藝術家、表演者依這自己當下的心境、使用現有的工具臨場發揮而成的即興創作,然而這問題是否在說明,過去的展演是另一種侷限觀眾自我的思考能力呢?
而像《碰巧演出》的戲劇規劃與執行,藝術家將展演權外包給其他領域的專家的代理式展演,則是在近期表演藝術領域中突破傳統戲劇框架的展演類型。在表演藝術領域中(如音樂、舞蹈、戲劇)「即興」是流動在某種架構内自由釋放的過程,像是呼吸與脈動,將活躍於表演者内心世界的當下感情思想,化作與外界對映的生動表演(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Par】,1992)。套用在陳武康老師的舞蹈結合壓模的泥印、按摩槍、棉製線段,甚至是先前閱讀過的文本與文本的錄音,這類每次演出前不斷變化的道具、人群、和劇本,跳脫既有常規的劇情排演,照著當時心情與身體本能,帶動出連展演者本身也未料想到的表演。無法人為操控的AI劇本生產器、臨時起意帶來當作演出道具的物件、展演者的當下心境,三者不確定因素結合的展演形式,也連接要談論的第二項議題-去文本化的戲劇。
陳武康老師運用身上可得的物品(如口罩、線段、麥克風)進行即興表演
過往的傳統戲劇是由戲劇(Drama)與劇場(Theater)兩者元素的結合,而兩者分別注重的分別是文本與觀看的場所。因此劇情書寫好壞、情節安排恰當與否、結局給人印象深刻程度等思考點,則成為文本在傳統戲劇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而《碰巧演出》的演出形式完全打破傳統戲劇的既定印象,將演出的文本主導權交給非人類的AI人工運算,形成足以挑戰過往有對白、劇情的傳統戲劇,內文無邏輯、支離破碎的文本。但也因為是由非人類所寫出的文本才讓這場《碰巧演出》最終的表演成果變得更不可預測,因此在北師美術館這三場表演中每次生成的不同文本,結合上述提及陳武康老師的即興舞蹈創作,造就了每場戲劇具有其獨特和不可複製的特性。讓民眾走出傳統戲劇的起承轉合與已規定好的結局,用自己的觀點解讀、批判甚至是開始反思這齣劇所傳達的價值意涵。
最後要談論的部分,同時也是藝術家鄭先喻老師在這表演中想要探討的主要議題-AI與人類的相互關係。近年來專業棋士跟AI下圍棋、AI繪師逐漸滲入設計圈、繪畫界等,皆可看出AI與人類的潛在競爭可說是越演越烈,也會提出「未來人類的一切是否終將被AI智能所取代?」等問題。而鄭先喻老師將AI與人類相互對話的概念套用於這次的戲劇中,讓身為人類方的表演者-陳武康老師與鄭先喻老師製作的AI劇本生成器進行互動,形成完全脫離於自己預期的代理式演出。讓這樣的表演藝術在看似荒謬、脫離現實的同時,將要探討的人與人工智能間的社會議題與觀眾的生活緊緊相連。而整場表演中陳武康老師所展現的舞蹈(拖著線頭緩慢轉圈、揮舞著撕碎的文本跳躍…)與行為(撕碎文本的舉動、將麥克風放在震動的按摩機上…)或是也是另一種表演者本身潛意識對這議題的自我思考與回答。
將由AI智能稱產出的文本撕碎作為表演中的素材
總結這場表演僅用了20分鐘卻可以帶給觀眾甚至是主辦方(表演者和藝術家),與以往戲劇的截然不同的認知和感受。在脫離一般制式化、賦予角色靈魂劇本的同時,用即興創作的表演形式,將人與AI人工智能的未來社會議題帶入戲劇中,在各種變數、不確定性的1與0中,讓所有人皆能深入探尋、思考這展演與議題的最終出口。
參考資料:
北師美術館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官網: https://www.facebook.com/MoNTUE2011
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編輯部 (1992)。入門(Intro),即興(Improvisation)。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EOA6BV1J6B
作者簡介:
鄭先喻老師(臺北市立美術館): 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crew.aspx?ty=a&id=211&ddlLang=zh-tw
陳武康老師(驫舞劇場): https://horse.org.tw/dance/chenwuk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