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觀後心得
Author: 劉佩宜, 2022年12月13日 10時23分
評論的展演: 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
導覽結束後,當日的人潮逐漸緩褪,我仍在北師美術館流連忘返。在二樓的碧斯蔚‧梓佑/UTUX泛靈樂舞聚會所《遺忘的奧秘》前戴上耳機,把自己的耳朵浸入了原住民空靈的歌聲中,再把眼睛深入放進影像裡,像站在細軟淺灘上望著自己被海浪沖刷的腳丫子,享受著流動畫面帶給自己的動態錯覺。車流、河流不斷交錯並朝著身體沖刷而來,浮現曾經站在和平東路綠色口字型天橋上、某郊區吊橋上往下望車流、河流朝自己衝來的畫面。我在時空交錯的錯覺中、在藝術家提醒閉上眼睛、放大其他感官的嚶嚶聲中;享受著、休息著。
碧斯蔚‧梓佑/UTUX泛靈樂舞聚會所《遺忘的奧秘》 圖片提供|台新藝術基金會
回顧當日參觀台新藝術獎20週年「金鐘大展」:櫥窗中安置陳列了幼馬與母馬的標本,藝術家強調兩者原來不是母子關係,而是在不同的死亡時間且不同馬群中被選定的,為了呈現出母子的畫面而被先後放置進來,最後佈置成的姿態,使大眾直觀地解讀:牠倆是母子。突然,有個奇怪的體悟:自己與逝去兩年的母親,關係是否也是如此?究到底,都是獨立而陌生的關係,生命被介入、被扭轉及隱匿了時間,對接成了不知情的後來,放在同框演出。下一世,我會扮演誰的陌生母親標本?以誰自以為是的腳本,出演別人的故事?
許哲瑜《東京對話》 圖片提供|台新藝術基金會
《群眾》在熙熙攘攘的吵雜聲中,與禁錮在霧面空間裡的你相呼應著,在沸沸揚揚的社會裡,其實劃分不了一個人的隔離與群體的躁動。
王世偉/《群眾》創作團隊《一個人的群眾》 圖片提供|台新藝術基金會
世紀當代舞團《出口》中,舞者穿梭於與觀者只相隔一步的錯身距離間。表演開始了嗎?哪裡冒出來的表演者?誰?誰才是表演者?怎會讓自己也在舞台上?是同台演出,還是因產出了許多不同群的圍觀,進而切割了舞台?倆倆成對或有脫隊出演獨角戲,同步上演在印尼語言的課堂上(饒加恩《Aisenodni》)、立體紙張的方塊前(周育正《摺紙》)、隔離中的『群眾』旁(《群眾》創作團隊《一個人的群眾》)、VR裡Minecraft的土地上(許家維《土的工藝》),演著桌腳兼自己的雙腳,緩緩踏著和諧的滑步,比劃著異次元的手語:划拳、吵架、溝通、禮讓、翻桌……,離開桌面後,帶著水杯,尋找與「 凱吉」相處的時間、從自以為是觀眾的觀者中,找能幫忙倒水的人、能一起看風景的人、能幫自己保管杯子的人……,甚至,尋求能共桌相處的人。
世紀當代舞團《出口》於北師美術館演出現場 圖片提供|台新藝術基金會
一直覺得喚醒孩子的藝術細胞是自己的責任。在吸收藝術養分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搞定自己,才有可能搞定別人。當日的午後,孩子不是第一次看表演,卻不知不覺站在舞台上、融入表演者的舞台。表演者功力了得!自然地開場、自然地把大家的專注力凝聚在每位表演者所散發出來的磁場中。孩子在驚奇、有趣、觀看及被觀看的過程中,把自己信任地交給表演者並且同台演出!這項作品是最真實又有趣的互動創作。表演藝術由觀者解讀,在生成答案時,就能深刻記憶的體驗,哪有對錯壓力、哪有理性批判?就是用尋乳反射去感受、再感受,然後成為一種特別獨有的記憶。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沒有跟孩子討論心得,孩子也沒有發問,我只問:「好玩嗎?」從兩眼發光並點頭的反應中,我欣慰時光沒有白白流逝。淡淡地告訴孩子:「你感受到的是什麼,就是什麼。」原來,用身體去記憶,是如此自然不過、零刻意的事。
圖片提供|台新藝術基金會
20年後,你/妳還在嗎?誰可以擁有NTXT 20年?NEXT,藝術體制的邊緣是否還存在?一生懸命的作品會演化成什麼樣子?記憶細胞告訴我:不怕,任何人都曾用生命活在別人的記憶裡。
(本文作者任職於銀行服務品質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