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儀式、自我解構與質樸昇華——雞屎藤舞蹈劇場的《許春香與雞屎藤的20年——流水年華辦桌回憶展》
Author: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生 洪唯薇, 2022年12月23日 16時44分
作品名稱:《許春香與雞屎藤的20年——流水年華辦桌回憶展》
製作團隊: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22年12月4日 14:30
地點:台江文化中心 台江劇場
洪唯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生)
《許春香與雞屎藤的20年——流水年華辦桌回憶展》並非單純的演出,而是一場結合展覽、演出、訪談,並隨時歡迎觀眾參與互動的開放性展演。整場活動融合了在地物產、廟會周邊、版畫藝術、辦桌喜宴等文化元素,是一場結合相片、舞蹈、音樂、家庭影像、椪餅、賴打等日常物件的慶生狂歡。活動只此一場,「回憶展」的命名也寓示了類似「同樂會」的性質。當日現場那些擁有「華夏」[1]或「雞屎藤」記憶的舊雨新知相聚一堂,大廳各處不時傳來歡呼與感慨,人們藉此機會重拾生命中的藝文經驗,劇場成為觀眾凝聚並重塑共同記憶的公共空間。
一般劇團的週年演出多以大型新編創作的首演為主要型態,重點在於展示劇團當下的創作思維、演員陣容、舞台美感等豐厚家底以饗觀眾。相對而言雞屎藤慶祝20歲生日的方式則顯得更為獨特另類。走入劇場後,映入眼簾的是偌大的傳統「囍」字以及舞台下方的辦桌席,桌上放有椪餅、賴打和啉酒杯,置身其中有種參加家庭喜宴的奇妙感覺。整場演出共計六個幕次,分別展示了〈盤絲洞〉(1995)、〈婆姐〉(2009)、〈社〉(2016)、〈螟蛉子〉(2017)等雞屎藤(包括「華夏」階段)的各期作品,幕次之間以「古意唸歌團」蒼勁的唸歌串場並帶領觀眾回溯許春香與舞團自70年代至今的發展歷程,內容包括戒嚴時期的民族舞比賽、「許老師舞蹈教室」階段,以及2012年後代際合作下的劇團轉型。演出內容依循時間線性邏輯展開,但其表現形式卻不同凡響,尤其是舞台影像讓人耳目一新。
舞台影像融合雞屎藤當下的排練紀錄、20年前的家庭影像以及部分作品的演出片段,這些「當時只道是尋常」的影像被加以後置處理(譬如快轉的家庭錄像與數位疊加的「婆姐」片段等),超越了無意識的日常以及固化的印象。演出充斥著大量對自身戲仿的搞笑片段,劇團以狂歡的方式對自我進行了解構。觀眾席間不時傳出爆笑與驚嘆,人們在歡聲笑語中重溫雞屎藤20年來的作品成果、創作日常、方向轉型以及人文理念。在這般回顧視角下,時光彷彿被收進了一顆寶珠,從中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繽紛場景,亦真亦幻、如夢如歌。
在不斷拋出一個個爆笑梗後,舞台突然安靜下來,面對「民族舞為什麼總是有美的框架」的疑問,73歲的舞團創辦人許春香微笑著用她最熟悉的語言——舞蹈——作為回應,此時舞台上只有一束頂光,伴隨著婉轉的唸歌,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是日常的服裝、凝練的動作,行雲流水般的節奏韻律以及化繁為簡的舞台風情。尤其是在後一段踢踏舞中,她以靈動奔放的舞姿向觀眾展示了當下的狀態,在其舉手投足間筆者捕捉到的是看似矛盾的抽象概念——恬淡的熱情、隨心的堅持、肆情的內斂以及質樸的昇華。如果先前狂歡式的自我解構是過渡,那此時的獨舞則是這場慶生儀式中的昇華與重生,來得浪漫又痛快!
綜觀整場演出,令人稍感遺憾的是,若能注意幕次之間的節奏與停頓,並且在舞蹈作品中加重自我解構的比例,則整場演出將更顯張力。此外,在整個作品中最後舞者solo單元〈In é 身體旅程〉似乎略顯孤立,但依然值得一觀。5位來自不同行業的舞者真誠地袒露了加入舞團後各自的成長歷程,有困惑、堅持、離開與重返,他們的職業背景與參與年數引發觀眾陣陣稱奇。筆者也因此理解此次「回憶展」何以展現如此有趣新穎之別樣風格。雖然這些雞屎藤舞者多具舞蹈教育背景,但他們平日享有一份固定的正職,並非接案的「職業兼任」,其參與性質類似介於素人與職業之間的「子弟」。回顧雞屎藤20年間的劇場作品與團體轉型,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以及對臺灣在地文化的深耕始終貫穿其間,筆者不禁思考:在今日臺灣劇團的脈絡中,如何定位雞屎藤?類似「子弟團」的團體性質賦予了雞屎藤更為獨特的存在意義,讓我們看到當代臺灣藝文界另一種讓人欣喜的可能,這也與府城台南的歷史積澱與藝文氛圍息息相關。
最後,聽說舞團當日忙亂之中忘記發放部分的椪餅與賴打,事後慌慌張張地在臉書上和大家大聲拍謝,希望大家有空前往南門路領取贈品,讓人忍俊不禁。在雞屎藤熱熱鬧鬧的20歲慶生中,我們看到了舞團與在地社區間深厚而密切的情感聯結,就讓我們祝福舞團在府城的土壤中繼續快樂成長吧!
[1] 「雞屎藤舞蹈劇場」定名於2002年,前身為「華夏青少年民族舞團」與「許老師舞蹈教室」。相關信息參見: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58705927484526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