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時間——王慶蘋、邱承宏、葉偉立『可見 不可見』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譽仁, 2023年01月08日 05時14分
評論的展演: 可見 不可見
『可見 不可見』3樓展場一隅 照片來源:陳譽仁 2022.12.25
『可見 不可見』的二層樓展場裡有著習見的灰色地板與白色牆面,前面的三個大窗戶隔開了熱鬧的南西商圈,在自然光下映入了街道綠樹。站在這些大窗前看著王慶蘋、邱承宏與葉偉立的作品時,可以感覺到他們的作品各自有不同的主題,但是又能在協調地呼應著這個由70年代的老建築變身而成的展覽空間。
王慶蘋的系列作品『並置的和弦』(Juxtaposition,2007-2008)與『靜物雙聯』(Still Life Diptych,2013-2016)善於在近焦取景的日常事物裡對這些--基本上是美麗的--素材裡進行細微而艱難的美學微調。這些作品像是將華文中的「時光」二個字拆開來後重組。『並置的和弦』作品擷景自藝術家的工作室內外,再以三聯畫的方式構成完整的畫面。這個工作室本身有著與展場類似的調性,灰白色的外牆、以及簡約的門窗造型與裝飾線條。醒目的圓窗、鴨嘴筆、瓶花、白牆上的電線與木窗等,在影子、玻璃疊像與光暈等效果下稍微壓平為造型元素,自然光又提示出時間的流轉變化。另一個系列『靜物雙聯』裡,則將光的痕跡直接透過紙雕來呈現,這些紙雕可視為是建築的形式,像是某種造型研究。在雙聯畫的型式裡,也透顯出包括『並置的和弦』在內,這些看似即興的聯併作品與抽象化的過程,乃是圍繞著創作的生活空間、作息,以及彼此交織出的片刻情思等幾個核心來發想。
王慶蘋 『並置的和弦』系列,No.3(2007)(左), No.9(2007)(中上), No.19(2007)(中下), No.21(2008)(右) 藝術微噴、三聯幅 照片來源:陳譽仁 2022.12.25
邱承宏 採光 No.31 2022 43x43x2.5 照片來源:陳譽仁 2022.12.25
邱承宏的作品既是個人回憶也是大眾記憶,其作品的形象與媒材都具有等量齊觀的意義重量。『採光』(Daylighting,2021-2022)系列將窗外的草木剪影當成圖像,以剔除的方式從水泥底版上的補土雕刻而成,這些花草看起來像是出土文物上的草根紋,在事物表面留下時間的印記,底下磨石子般的水泥底版本身也喚起許多老場所的記憶。另一個有趣的『繡燕』系列則連結著更為特定的歷史產品。他將「水泥動物園」(2020)裡的水泥動物身上的裂縫獨立成造型,用磨石子材質放大重現,再將地板銅條變成像是「金繼」的方式來連接作品部位。這些像是幻肢的動物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花蓮記憶,同時也是許多台灣島人的校園回憶。藉由這二個系列,藝術家像是在尋找工業製品的靈魂,不僅回溯他們的產地與時代,他也著眼於其中的手工藝性,讓他們可以修復、縫補,使其在美學上重生,靜靜地召喚那個水泥多到在灰色的天空下四處漫溢過城市與山林的年代。
葉偉立的『偶遇, 水湳洞 #1』(Random Encounter at Shuinandong #1),其系列作品之一「聖壇」(the Altar),在一個尖拱立架上的畫布上面用線繡著四行字「Heart onto Form/Heart onto Work/Working thru Think/Thinking into Form」,下面有藝術家的簽名。這個尖拱立架原本安裝在水湳洞某間廢棄空屋的牆上,民宅的內部則呈現在另一件燈箱上的作品裡,這個系列的其他作品都可以在照片中找到蹤跡(容易忽略的是毛線球作品的立架)。燈箱照片本身就十分引人入勝,屋子地上裡堆置了二十幾個畫框,其中尚存的畫作,風格包括了西洋複製畫到中國書法:這麼多的品味,這是間住著大家族的房子,或是其他已拆遷的房子裡的畫框都集中到這裡來呢?其他作品表面上是造型安排很好的現成物藝術,但是因為燈箱的對照,提示出藝術家透過拆裝這些畫框材料,顯示藝術創作如何自日常中進行複雜的選擇與重製而生。這樣的對照同時也引介了場所的記憶,這些作品具有葉世強故居的地緣關係,在展場作品有趣的互文性之中或許隱含著某種里仁式的掛念,不過這次我們沒有主人的名字。這點也讓我時而回到那件「聖壇」面前。
葉偉立 偶遇,水湳洞 #1 2019 105x85x14 照片來源:陳譽仁 2022.12.25
『可見 不可見』2樓展場一隅 照片來源:陳譽仁 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