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 |許家維 《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 簡評
Author: 陳俋錫, 2023年01月08日 05時49分
評論的展演: 造影
—照片取自台灣數位藝術中心作品資料庫
〈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是以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遺址為背景,而這座工廠是在二戰時期,日本海軍於台灣建立的燃料廠,負責以丁醇生產技術生成航空器所需燃料。但這個工廠在尚未投入大量前,日本即已投降,因此這裡在戰後也廢棄多年。在西元二零壹零年,新竹市政府計畫把其工廠遺址及周邊的眷村規畫為古蹟文化園區,沒想到卻在工廠內發現了約七百多隻的霜毛蝠。此種蝙蝠在學術界幾乎被認定為地區性滅絕,甚至半個多世紀沒有學者發現它的蹤跡,而工廠也是全臺灣唯一的霜毛蝠棲息地。
正如此工廠做為生產飛機燃料的原始用途,藝術家也以空拍機貫穿整件作品,將其化生為二戰期間的轟炸機、霜毛蝠以及在廢墟裡遊蕩、逝去的靈魂,三種不同的飛行物做切換。作品主要採用兩種視角,分別為從空拍機所看出去的第一人稱視角與將空拍機視為演員其中之一的側拍視角。而透過空拍機垂直、水平移動的機位切換,觀者有時好像扮演著二戰時期位於高空的轟炸機、棲息在工廠內部的霜毛蝠,抑或在遺址中遊蕩的靈魂。再經由時不時切換鏡位的視角轉換,也適時地讓觀者抽離影像,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形成良好的雙向溝通關係。
—照片取自台灣數位藝術中心作品資料庫
「大部分的檔案,在投降前夕,就已經放進燃燒爐燒掉了。數量、日期、人物、事件、前後順序、因果關係,完全沒有依據,只剩下不可靠的模糊印象」
影片的旁白為二戰時期工廠員工的回憶錄,而藝術家彷彿召喚了他們的靈魂,請四位配音員用日文重新錄製,重新賦予他們訴說故事的聲音。作品的影片與旁白都是以電腦程式隨機放製、即時剪輯,每次播放都是不同的片段順序所組成,如同這段歷史的模糊與不確定。這段歷史也像是大眾集體意識的產物,明明是真真切切發生過的,在每個人的記憶中卻以不同形式存在著,一旦被遺忘就會慢慢消逝。觀者透過四個屏幕同時地觀看著,好似在另一個時空與影像內的人、事、物對話,進而引導觀者思考自身與空間、歷史與已逝的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而所有觀看完這項作品的人,都好像從這段歷史中帶走了一塊拼圖,進而成為了作品的一部份。透過每個觀者欣賞到不同的影像,搭配著自身背景知識的理解,加上觀看結束後所留存的記憶與曾經在那生活過的不同的靈魂,拼拼湊湊形成了那個時空的集體意識與歷史。
正如孫松榮曾提到的,當代影像創作者常採用檔案作為紀錄片主要表現媒材,用以重現歷史的回歸,將其視為真相並用以舉證,但卻不質疑檔案的正確性。我們透過檔案知道著個歷史,而更重要的是在這份檔案背後是否有經過當權者操控的痕跡。檔案像是一份行事曆,提醒著我們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卻不能確保其真實性為何。而影像作品的重責大任則是質疑歷史,並透過影像翻轉影像,從原定的歷史位置中遷移,帶給觀者新的視角。這種質疑可以是介入影像,如去除旁白、剪輯、改變影像顏色或速度等等,不再把檔案視為一種永遠不會被懷疑的存在。而<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同樣作為討論過去歷史事件的作品在影像方面並未使用檔案作為依據,反而採用較為中立的空拍機實拍影片,讓觀者能夠自行思考影像所代表的意義。而背景聲音則採用工廠員工回憶錄的旁白,也透過程式以不同的排列組合播放,代表著藝術家對於檔案、歷史與真實之間的質疑與不確定性,使檔案不再固守在一個客體的位置。
而我,做為一位沒有經歷過這段時期的觀賞者,從對於事件沒有特別共鳴與記憶,到一開始以旁觀者的角度觀看了這項作品,再到我進而搜尋其背後的時空與歷史事件背景,得以將自己帶入影像的不同角色當中。我認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所有人都有責任了解這片土地的歷史,共享這份記憶。而這次透過這件作品我也更進一步思考我與曾經生活在這的幽靈們之間的關係究竟為和。如今,我也成為了帶著記憶拼圖的其中一人,能夠將這份記憶帶去更久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