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這不是文字:卡斯帕爾.波恩個展》|簡評
分享 | 瀏覽數: 114

《這不是文字:卡斯帕爾.波恩個展》|簡評

Author: 許菱軒, 2023年01月08日 12時38分

評論的展演: 《這不是文字:卡斯帕爾.波恩個展》

這不是文字:卡斯帕爾.波恩個展

This Is not a Text: Solo Exhibition of Kaspar Bonnén

這不是文字

「這不是文字。」當符號和實際意義被抽離,在這之中的裂隙可以被製造出什麼?或者在這裂隙之中,可以被甚什麼媒介所串聯?

經由展覽方人員解釋,卡斯帕爾‧波恩在這次展覽中的作品順序是先書寫文字,之後才加上其他物件完成作品創作。畫面構成中,可以發現文字和物件之間其實存在著一些距離:圖像並未完全遮掩住文字的內容,而文字似乎並未以其所承載的意義去補充說明圖像所想表達的。換句話說,這兩者之間是各自平行彼此意義的。以〈這不是文字〉這件作品來說,文字所述是「這不是文字」,但圖像卻是日常生活的一小片碎塊,文字的意義與圖像的意義彼此剝離,挑戰觀者閱讀作品時的直觀性觀看。

 

超現實主義與字母主義

同時,展覽方表示這件作品回應了超現實主義畫家惹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作品〈形象的叛逆〉(1928/29),這件作品描繪了一個菸斗,並且在下方的標題中寫著「Ceci n’est pas une pipe(這不是菸斗)」。馬格利特的菸斗與卡斯帕爾‧波恩在本次展覽中的作品,相關性大抵止於文字與圖像相互抽離、符號與意義相互遠離的狀態;若以1970年代「字母主義」的脈絡重新論述本次展覽中卡斯帕爾‧波恩的作品,可能會發現更多值得玩味的所在。

字母國際主義(Letterist International, LI)或者字母主義,在1968年左右開始受到關注,由於這個時間點在法國出現五月風暴,這是一場維持七週的學生運動。字母主義的表現形式便是以字母、詩歌等文字內容,放入繪畫、電影等視覺藝術裡,代表人物為伊祖(Jean Isidore Isou,1925-2007)。在字母主義的繪畫作品中,通常會加入文字或是字母來破壞視覺純潔性,也正是因為如此,居伊‧德波(Guy-Ernest Debord,1931-1994)提到:「繪畫已成為一種組織符號的行為。」字母主義詩歌也經常以圖像配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如下圖,伊祖的〈Polylogue Hypergraph,  1964 (1988)〉,試圖削弱詞語的語意透明度。

卡斯帕爾‧波恩同時身為一名文字創作者,這些繪畫中的文字出自他先前創作過的詩句,或是當時即興所想。因此他提到,這些句子可能並不總是傳達它們字面上的意思。當文字成為一種符號,並不承載更多已知的資訊,由此形成了一種超越書寫性的行為、懸置原本的意義,使得文字與圖像不再是相互補充的說明,而是獨立存在的、渴求被個別觀看的。

我們試圖建立一些東西

卡斯帕爾‧波恩在本次展覽中所展示的作品富含了豐沛的個人情感,這些出現在畫面中的文字或多或少隱晦地表達了藝術家的內心狀態、紀錄藝術家與人對話的日常,以及背景圖像呈現藝術家記憶中的某些片刻。展場中,卡斯帕爾‧波恩的作品如同一波又一波的情緒海浪,每一件都是波濤洶湧的:以丹麥文書寫的文字首先被接收,文字並沒有被圖像完全遮蔽著,而圖像的部分痕跡卻也同時在遮擋些什麼,似乎兩者都在和觀者爭搶關注,它們都渴求被觀看、被閱讀。

 

作品中,不全然是以多色繪畫為主,其中也有純色的表現方式。而純色作品所展現出來的情緒與其他作品更為不同,能感受到作品本身的深沈與憂慮,而不是喧囂的、此起彼落的雜亂無章。

以〈27-06-1980〉說明,這件作品的文字內容描述藝術家或是藝術家所創造的角色的自我對話,在探索「中心」這件事,文字的部分內容說:「我們正在尋找一切開始的地方,一切都可以聚集在我這裡,我可以思考和感受一切,從我到最外層星系的距離是無限小的。」而背景畫面描繪的是有著三人座沙發、兩幅作品懸掛牆上的私人空間。

 

文字是文字,圖像是圖像,這兩者並未為對方加強敘述或是補充說明,他們各自就是主角,邀請觀者來閱讀。當這一連串文字訊息、實際意義與畫面相互遠離,在這之中的裂隙充斥著藝術家私人情感糅雜觀者的注視和自我投射。語言(文字)和圖像在這些畫面中的佔比是勢均力敵的,也能看見藝術家在使用不同力度的情緒時,使用不同的筆觸、痕跡去勾勒線條——無論是繪畫的線條,或是字體的線條。當情緒較為細緻時,藝術家正利用這些細微差異,試圖製造一些東西,類似於山水畫留白的技法。

卡斯帕爾‧波恩在本次展覽中所展出的作品,似乎在解離媒介之間的語意連結、製造出兩者的斷裂,卻又同時將超於視覺性的感性知覺,透過畫面傳達給觀者。或許對藝術家來說,文字和圖像都是一種類似於門或窗的機制,創造這些媒介宣洩自我情感;而觀者能透過探索不同的出口(畫中的文字或圖像),從畫面中擷取到不同程度的光亮和情愫,以達成作品、藝術家與觀者這三者之間的流動對話。

參考資料:

1. (美)馬丁·傑伊,《低垂之眼:20世紀法國思想對視覺的貶損》,中國:重慶大學出版社,2021

2. 路由藝術,〈這不是文字:卡斯帕爾・波恩個展〉,《路由藝術報》第五十三期:頁1-3。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