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或許未來會清楚一點? 《花山牆》
分享 | 瀏覽數: 124

或許未來會清楚一點? 《花山牆》

Author: 邱伯安, 2023年01月08日 19時36分

評論的展演: 《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

或許未來會清楚一點? 《花山牆》 

  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花山牆》,為蘇育賢在2013年創作的單頻道錄像,金紙做成的神轎,從近到遠,慢慢地拍攝整體,最後看著他慢慢被燒毀成為灰燼,配著台語講解的聲音,一段簡單卻不一定明瞭的影片。 

  有趣的是,在作品介紹的手冊中,蘇育賢只留下了一段話

「我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或許未來會清楚一點(也可能還是不清楚,所以不要去想就不成問題了)。」 

  這段話留給了我們很大的遐想空間,蘇育賢到底在想什麼呢?我在這裡提出了幾種猜想 

這段話就是這部影片 

  如標題所講的,這段話就是這部影片的詮釋,反過來也可,從近到遠的拍攝手法,就好像在近看時並不清楚這是甚麼東西,接著在慢慢拉遠的過程中,我們慢慢理解我們所看到的是甚麼,卻又似懂非懂的自我猜想其中的意義,這樣的行為就好像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一樣,而燒掉這個舉動,就是當我們不在去思考這個 問題 時,就算神轎燒成灰燼,我們也不會感到困惑,不會再去糾纏它其中的意義,因為我們根本不再去想了。

宗教的意義

  作品本身是一座神轎,觀賞者聯想到宗教並不是件困難的事,而影片中在拉遠鏡頭時配上的講解,就好像這個社會在傳遞宗教給我們一樣,在宗教中,口說的教義是極其具有說服力的一股力量,在這部影片裡也是一樣,那最後燒掉它又有什麼意義呢,是否就是在讓我們思考宗教所代表的意義到底是甚麼,在許多人心中宗教具有很大的心靈慰藉,宗教甚至能改變人的生活習慣、三觀甚至行為,但僅僅是一把火就可以將其燒毀,是不是太過於脆弱,又或是它本質上就是簡單就可摧毀的,燒完後,宗教又剩下了什麼,是否在許多人心中神聖無比的存在,在一把火後仍然什麼都不剩呢?

自我思考

  相較於前兩個猜想,這個猜想偏向於自己成為蘇育賢,將自己幻化成藝術家,看著這部影片並把它當成素材,感受這部影片給我們的感受,給我們的啟發,這些想法便是蘇育賢想呈現出的東西,如同他所說的: 「我不知道自己在幹嘛」,蘇育賢將這個課題直接交給了我們,給我們素材跟一句話,剩下的都是自由創作,或許這樣的猜想感覺很不負責任,但藝術也正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才會如此多樣豐富,蘇育賢用這樣直接卻不講白的方式,給予了我們觀賞者至高無上的權力,那就是創作自己的理念。 

傳承的意義 

  傳承的意義是什麼?在這部影片裡整個過程的講解就好像是在介紹這一項傳統,由進到遠,由細節到整體,整個文化傳統都一一的用口說和視覺上的畫面去解說給你聽,這個說話的人,對於已熟知這一切的他來說這些話語就是他傳承給我們的媒介,而最後燒掉的動作代表的是這個傳統已經不再需要,至少不需要實體的東西繼續存在,因為話語已經傳達到了,文化已經透過聆聽的過程中傳承到了下一個人身上,傳承到了我們的心中。

  在猜測後也想來探討下拍攝手法的部分,由進拉到遠的手法並不是第一次用到,但這種手法在這部影片卻擁有了讓人猜測的用途,這是個甚麼?整體會長怎麼樣?為甚麼要在這個角度做起點拍攝?種種的問題都讓人更加專注於事物的本體上,作後再讓本體直接以燒掉的方式離開畫面,留下接近空白的畫面,創造出了失去的感覺,讓觀眾覺得剛剛的思考是為了甚麼,是否一切就是白忙了一場,這時觀眾已經將這個作品深植在心中了。

  以上提出了四種不同的猜測跟手法,當然這些都可能不是正解,但意義肯定不在正確與否,而是共感,能提出這些猜測是因為在觀看的過程中,我把自己帶入了創作者的視角,我嘗試的與創作者感受相同的感受,在蘇育賢留下的簡短的作品與介紹中,挖掘出他真實的想法和感受,《花山牆》一部就好像是蘇育賢的創作過程,他不知道自己在幹嘛,那就我們一起想,這個作品並不是蘇育賢一個人的創作,而是他跟觀賞者一起創作出的故事,沒有正確與否,沒有好壞之分,就只是一群人,一起創作出自己堆於這部作品的故事,如此簡單而已。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