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博物館-「生死晝夜:於死亡中前行」特展
Author: 黃怡儒, 2023年01月08日 19時47分
真的有神嗎?祂是誰?
為什麼我們會懼怕死亡?
肯內斯·克拉瑪在《宗教的死亡藝術》裡提及:「生命是永恆的,愛是不朽的。而死亡,則不過如同黑暗與白晝的一個分界線罷了。」
在近幾年無情的戰爭以及未知的疫情摧殘下,造成人人的恐慌感發作,一部分的人開始爭搶物資,甚至是開啟鎖國政策、貿易戰,限制了國民的自由以及國際間的交流,我們距離死亡似乎從未如此之近;相對的,另一群人則是選擇把握生命中的每分每秒,將日子過得淋漓盡致,但這何嘗不也是將死亡視為生命的「結束」嗎?
而宗教的生死觀卻不是這麼認為,他們跟隨前人的腳步,對死亡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去想像死後世界的種種可能,並呈現了諸多死後世界的面貌,如果生命的結束是另一場探索旅程的開始,那麼迎接我們的是什麼?
世界宗教博物館帶來的「生死晝夜」特展正式為大家帶來一趟關於生命的體驗之旅,本展場分為七個展間,從『啟程』開始,直至『回歸』,以沈浸式的體驗,邀請大眾一同在知識與想像中體驗生與死的旅程,並讓人帶回自身與心靈的反思。
首先,體驗者須先穿過「晝夜之河」,搭配著螢幕上鐘擺的擺動,代表著時間的推進,像河流一般,川流不息,不斷推著我們往前,不再重複,也寓意著時間的流逝不再,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獨特的,要把握並且珍惜這些時間;相反的,若是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認為生命是一成不變的,代表你遺忘了死亡,唯有你對生命的終點有準備,才能真正感受到「活著」。
接下來,仿似開啟了死亡的未知入口,我被工作人員邀請坐到標有號碼的座位上,通過叫號的方式,等待命運般的呼喚,被引領進入永恆的未知旅程。
映入眼簾的是各個宗教的生死觀,從天主教、基督教,又或是古埃及文明,都能顯現當時的人們如何看待死亡這件事,以及他們想像的死後世界會長什麼樣子。特別的是,不論是哪個宗教都認為死後的靈魂會通過「審判」,去決定該往「天堂」或是「地獄」,又或是透過淨化或贖罪的儀式,進一步投胎回人世。看著這幾幅經典畫作時,我不禁想著評判該往天堂或地獄的標準是什麼,每件事都有必然的原因,但那個原因真的就能合理化事件導致的結果嗎?例如:長期被家暴的孩子們,有一天為了反抗這樣的情況持續發生,不幸失手殺害了父母,那我們就能說這個孩子做得對嗎?如果不對的話,長期家暴他們的雙親又沒有罪嗎?無所不知的神,真的能夠拿捏好每件事評判的標準嗎?這也讓我想起了一部關於類似思考的電影《與神同行》,背後也能讓觀者思考世俗眼光中的對與錯評估的標準真的是正確的嗎?還是只是由握有權力的人或是簡單幾個精簡的法條去訂定,讓大眾去盲從而已?這個展間的最後,會有一個鏡面反射出自己,同時搭配註解寫著:「在死亡那一刻,我會看到什麼?如果死後還有很多人記得我,我就會滿意自已的死去嗎?」可以同時呼應我剛剛的問題,就算你生前做了很多你認為正確的事,會對死後的你有什麼樣的影響嗎?
再來,進入我最喜歡的展間「內在警鐘」,在死亡的那一刻,你想到的會是什麼?是遺憾、是幸福、還是懺悔呢?展間的四處張貼著給予生者的提醒與警告,一句一句的在點醒我反省目前的人生:「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你會想做些什麼?」,不想讓人生留遺憾,所以才盡全力的把每件想做的事都完成、想對誰說的話說出口,時間不會重來,如果不為自己而活,自己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最後一個展間,鋪撒著一片沙攤,沙灘上插著一朵朵白花以及幾個投影幕,有趣的是大家可以先到旁邊的座位區,用色筆描繪出今天看完展覽的心得或是想對大家說的話,再經由掃描投射到投影幕上,可以看到很多人的感想,他們留下自己最深刻的記憶,爲這趟體驗寫下故事,我坐在沙灘上,靜靜的感受著他們每幅畫作中帶來的回憶,感受著他們當時的感受。
最後,由羽毛製成的步道帶領我們走過最後的十米路,在五色光的照耀下,代表讓光之祈願伴隨著你。透過這趟面臨死亡的旅程體驗,讓我反思了很多,尤其是對自己,以前的我太在意別人眼光,或是太替對方著想,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但卻換不來對方平等的對待,或是讓自己身心靈非常的疲憊,但看完此展後,我更希望以後我能更重視自己,在考慮大家之前,也將自己放在考慮的第一位,才能得到真正心靈滿足,推薦大家也來參加這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