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眼叢林》觀後感
Author: 黃柏瑄, 2023年01月08日 20時28分
不久前,同學於社群軟體上的限時動態發出了他參觀複眼叢林這個展覽的相關照片,隨即激發了我對這個主題的高度興趣,剛好藉由這課堂上的機會,能夠前往北美館進行參觀,自然是再好也不過了。而要深入了解複眼叢林之前,就必須先介紹這個展覽的製作人張徐展先生。
1988年生的張徐展,自小在台灣新莊新興糊紙店長大。徐展家族世代都是經營紙紮手藝,自曾祖父一代傳承下來,新莊新興糊紙店已有祖傳百年歷史。可是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看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跟著改變,以及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來到張徐展父親-張徐沛,這位第三代傳人身上,紙紮行業無可奈何已經面臨到凋零的跡象。作為父親的張徐沛,自十年前就大約預見到紙紮行業的沒落,也不勉強孩子們接手。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紙紮行業看似無緣傳承到徐展身上,但是作為藝術家,他卻用了不一樣的方式,活化了這看似靜如死水的紙紮藝術。其中2018年以錄像動畫《Si So Mi》提名第55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並受邀參加PSA上海當代藝術美術館《第十二屆 上海雙年展》,並榮獲台中國際動畫影展台灣獎首獎。他表示自己的靈感來源是在他家附近的菜市場看到一隻好幾天都沒人去處理的死老鼠,於是將其越來越扁的樣子跟現今上班族做連結以老鼠溺水的動作與各種死相編成舞蹈,再以牠們被車子碾破腸肚後紅通通的內臟為紅色的彩帶,讓它們跳起了彩帶舞來。此外,老鼠們佩戴金閃閃的配飾,給老鼠一場看似浩浩蕩蕩的送葬舞,但實際上卻是現實生活中無人問津的悲劇。
來到複眼叢林的部分,在展場的設計上,我們將自己化身為蒼蠅,以複眼的角度,用多重觀點來觀察不同文化的樣貌,來到展覽入口,我們彷彿進入了一座巨大的叢林,映入眼裡的是三個巨型裝置,分別是:《湖景廣場》、《影子戲台》、《魔山普陀巖》,在湖景廣場中,能看到很多動物的表演陣頭,我們能以多重視角去觀察,偷窺其內部的小細節,繼續深入後有一種慢慢往上爬的感覺,接下來會看到大型的紙膚牆,紙膚上的華文、英文以及東南亞語言,彷彿是生長而成的「鸞文」, 又如張徐展自述般「作為一種神靈走獸表皮的象徵」,具有穿透文化、生死疆界的能力。張徐展意圖將展覽空間用紙膚給整個包覆起來,像在做著紙紮一樣,而那些報紙上的文字則透過觀眾的閱讀,彷彿一遍又一遍地覆誦著喚靈的密語。紙膚牆後便是大型錄像裝置,撥放著《熱帶複眼》。在複眼叢林中,每個主題又以不同的動物故事系列去做分支,張徐展先生發現很多所謂在地化的文化有著各種世界性的通則,而故事的結構本身就是一個容器,所以他開始蒐集民間故事《熱帶複眼》動物故事系列,主要取材自駐村時發現的東南亞民間傳說《鼠鹿過河》,該傳說描寫的是鼠鹿與鱷魚鬥爭的故事,張徐展在作品中結合影像語彙、鏡頭語言、剪接轉場技巧,表現母題故事不斷變換、重新組裝的特性,而在情節部份,除《鼠鹿過河》,藝術家也另外引用了德國童話《布萊梅的城市樂手》,將弱小動物疊在一起變成巨大影子嚇跑壞人的橋段,轉化為層出不窮的動物、玩動物扮裝的人類,並運用程式隨機選取交替拍攝好的影子形象,配樂也與樂團落差草原WWWW及混音師誌銘合作,混合了台灣醒獅鼓和印尼甘美朗的樂器對應舞蹈表演。錄像中的紙紮角色不斷地變形,在鏡子碎片、蒼蠅、鼠鹿、狐狸、青蛙、鱷魚、水牛、螃蟹之間轉換著,解釋了角色型態切換及鏡子所代表的涵義,他說:「鏡子是承載多元形象的文化容器,也是敘事裡的動物屍體,所以我運用鏡子作為民間故事反射真實世界的象徵,鏡子瓦解的同時也是世界觀的瓦解,下一個世界觀則是藉由那些新的碎片重組成另一張臉。」在觀賞完影片後,我們再度回到展區,此時又彷彿進入不一樣的世界,透過剛剛的影片,我得以重新觀察這些展區的角色,第一次只是單純被其詭異的外型吸引,第二次則是更深入探究和想像他們背後的故事,我覺得這也是展場設計成單一出入口的原因之一,讓民眾可以以不同的心情重新體驗展區,最後也恭喜張徐展先生以《熱帶複眼》拿下金馬最佳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