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夾縫中行走》|觀後感
Author: 董子嘉, 2023年01月08日 20時39分
《在夾縫中行走》此檔展覽是由策展人張芳薇策劃,共邀請了28組橫跨數個世代的臺灣與國際藝術家合作,作品媒材豐富多元,帶給觀眾不一樣感受。在展覽動線上的安排,則是將觀看與閱讀的路徑融合,其中巧思帶給觀眾獨樹一幟的體驗,試圖重新詮釋「行走」的意義。「在夾縫中行走」一展中,以「行走」作為起式,以「夾縫」隱喻當代舉步維艱的生存狀態,並希望以「在夾縫中行走」探索可能的解決之道,將日常的行走比喻為生活或人生目標的追尋。以下是我較印象深刻的幾件作品:
《觸碰》
珍妮.安東尼的錄像作品《觸碰》,在影片中,藝術家一步步踩在鋼索上,小心翼翼向前邁步、傾斜、修正、再邁出下一步,這條鋼索精準重疊於海平面,海平面作為大海與天空交會之處,乍看之下是一條明確的線,卻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且永遠到達不了,隨著藝術家在鋼索上行走,也想像行走在目光所及且難以到達之處,表現了人們對遠方的憧憬以及維持平衡的艱難。此作品對於我來說,在觀看的時候會忍不住猜想:「藝術家會不會在某一刻跌落鋼索?」感覺也有點像是在象徵著,在前往難以到達的彼岸之時,其實也充斥著懷疑與不穩定。
《過線一刻》
作者劉瀚之道出當今世代年輕人的心聲,以敘說故事的方式,製作出充滿哲思的作品。作品中的主角在衝到終點線前,一直思考到抵達終點的那一刻會是什麼感覺,直到衝到了終點線,才發現那條線始終再自己的身上。而作品最後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我無法確認究竟為此付出了什麼,又錯過了多少,然而在這一刻,我感覺他們不再是沒有意義,卻也不再重要。」在得到結果的那一瞬間,短暫的興奮過後覺得也不過如此,其實達成目標的過程一點都不輕鬆,但是當自己達到目標之後,不知道為什麼會有種「啊!原來是這樣」的感覺,沒有欣喜若狂,取而代之的是毫無留戀,我們做的一切努力,所達成的目標,是爲了朝自己希望達到的狀態去的,結束了一個里程碑,未來還會有千千萬萬個,說是抵達了終點線,不如說終點線是隨著我們的期望一直在變化。
《遷移》
彭弘智《遷移》位在展場的走道之間,此作品使用鐵製水道,水道中安置了水生植物與幾隻玩具青蛙,並呈現十字路口狀,縱橫交錯,青蛙被上了發條後,奮力地踏著後腿向前游,不過,青蛙並非優游於水道之中,而是自顧自地邁向封閉的牆,一直在「撞壁」,旁邊布置美麗的花草也被青蛙忽略,形成孤單的風景。一看見這件作品,心中浮現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鑽牛角尖」,明明身後有那麼多的選擇,卻選擇錯誤的方向孤注一擲,不僅浪費了自己的時間與力氣,也忽略身邊種種美好的事物。人們很常有這種情況,包含我自己,當遇到負面的事情而不斷反覆思考,讓原本就已經低落的心情更加萬劫不復,就像陷入漩渦之中,即便努力掙脫,卻依然被困在原地,做了再多也只是枉然。
《台北手記:2011.11.19-2011.11.28》
最最最引人入勝的作品非白雙全《台北手記:2011.11.19-2011.11.28》莫屬了!白雙全在日記上所書寫的生活趣味短句,散落在展場的各個角落,在展場裡行走時,會時不時的關注一下哪裡有句子,為此增添了不少趣味,也像拆禮物般,期待著會有什麼樣的驚喜。我很喜歡此作品這樣的呈現方式,依循著展場內文字的軌跡,就好像踏上時間軸一般,看見生命中的每一刻,這些短句不僅紀錄日常生活的經驗,也記錄著作者依據生活所延伸出來的想像,以文字保留生命中的點點滴滴,似乎是一件有趣且長久的好方法。
其實在一進到展場前,就先被具有巧思的主視覺給吸引,橫式的展覽標題,將字體一部分遮蔽,彷彿就在夾縫中,有種若有似無的侷促感,而被遮掩的部分,未將全貌所展示出來,因此讓人有無盡的聯想,十分想繼續一探究竟,我認為與此檔展覽有一曲同工之妙。在整個展覽當中,策展人試圖將觀看路徑,也融合成「行走中的展覽」體驗,我們可以發現,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散落在不同的展覽空間,而不是擺放在同一個空間,但當我們透過行走,再加上自身好奇心,能驅使我們更深入的探索,逛完整場展覽後,覺得趣味性十足,每個作品背後想傳達的人生哲理,也讓我覺得像是來到充滿芬多精的森林,令人心曠神怡,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