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夾縫中行走》觀後感
Author: 李雨娜, 2023年01月08日 21時32分
評論的展演: 《在夾縫中行走》
在夾縫中行走是2022年9月到2023年一月展出的展覽,由策展人張芳薇協同28組台灣與國際知名藝術家給台灣民眾帶來的一場精彩展覽。
人們藉著行走/行事/行動交織出城市與歷史文化的複雜紋理
我們也常說「找路」或「尋道」,將日常的行走比喻為生活或人生目標的追尋,「夾縫」指涉的亦不只是步行的空間經驗,而也提示出人們總是行走於事物「之間」,暗示在事物「之間」的行動總是需要對策,本展覽以「在夾縫中行走」作為當代生存境況的隱喻,邀集1960年代以降、橫跨數個世代台灣與國際藝術家的創作與文物展開對話。
展覽入口寫著展覽的名稱「在夾縫中行走」,字體故意使用一些排版和裁切使文字缺失上半部與下半部,有種在夾縫中看見的感覺,讓人尚未踏進展場就能感受到主軸的特性。
有幾項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作品,第一件是Lucio Fontana的《空間概念》,作品看似簡單,只是在畫布上劃兩刀,如果這項作品在別的展覽看見我可能不會對他有什麼印象,但正因為他在這場展覽中,放置的位置又是在入口進來的區域,更呼應了夾縫的概念,打破平面的空間,窺探畫布以外的空間,打開展覽的主題。
第二件是石晉華的《走鉛筆的人》,長長的畫布上全都是鉛筆的筆跡,黑壓壓的一片,細看又每一條線密密麻麻的有深有淺,即使不一定能夠理解為什麼藝術家要做這樣的作品,但那個畫面也足夠震撼。
第三件是白雙全的《台北手記:2011.11.19-2011.11.28》,一開始我沒有太注意到這件作品,是在靠近看別件作品時才發現地上有小字,仔細閱讀有些文字沒什麼道理,有些句子又好像很日常,而有些話背後好像又有點什麼隱喻,好奇地往下看會發現那些像日記一樣的短句遍佈了整個展場,沿著牆壁和地板的角落無限地往下延伸,就有一種在大環境中小小聲自言自語的感覺,是我整個展覽裡最喜歡的作品。
當然除了這三件以外我也還有許多欣賞的作品,但當然也有不少沒看懂的作品,當代藝術對我來說還是太過抽象,有人說看不懂就是藝術,但我認為藝術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社會認同,只有當代藝術圈的人看得懂就像是同溫層在自娛自樂而已,雖然這樣的想法可能過於偏頗,但作為平民百姓花錢觀展也不會希望看得全都是看不懂的東西。
但我覺得策展人非常厲害,能把這些作品集結在一個展覽裡本就不容易,更何況要用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藝術家的獨立作品來表達整個展覽的主概念,那些作品再被創作時原本都有他們自己的代表性與意義,要如何從全世界拼湊出「在夾縫中行走」的展覽,屬實是件難事,很多作品沒有辦法理解意義,但卻足夠壯觀,那也為展覽添加了吸睛度和大眾接受度提升。
在整檔展覽中我感受到一種無限循環、沒有結果、和永無止盡的感覺。像是在山坡上滾上滾下的影像作品,滾上又滾下但何時又是結束,何處又是終點呢,又為什麼要滾山坡呢?還有展場中央碰壁的機器青蛙,即使有很多條路徑,也有充足的水,甚至他們是機器青蛙所以擁有無上限的體力,可是那些機器青蛙卻也無法游出自己的那塊區域,還有翻書的機器,要翻到哪頁才算結局,用機器翻又有閱讀的意義嗎,那又是翻給誰看的呢?還有把終點線縫在身上的衣服,終點一直在身上的話那又為什麼要跑,追求的這種第一又有什麼象徵意義嗎,如果沒有和他人比較那又為什麼非要拿冠軍呢?
也許這樣的案例在人生中比比皆是,但在這場展覽裡用這些方式讓我意識到現實生活其實有這麼多不合理的事情存在,對我們而言是人生的追求、必經的過程還是身而為人的懲罰?而最終我們也只能向生活、金錢、名利屈服,在夾縫中用自己的步伐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