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魔幻的冒險之旅-《獵島計畫》
Author: 葉語柔, 2023年01月08日 23時08分
評論的展演: 《獵島計畫》
《獵島計畫》舉辦在別名為「地下水宮殿」的觀音山蓄水池,將13名藝術家的作品在這鮮少開放的百年古蹟中展出,觀眾行走在希臘式大柱小柱與混凝土牆之間,一邊欣賞古蹟的歲月痕跡,一邊體驗藝術家們所呈現的島嶼生態。
觀音山蓄水池位在公館的自來水園區內,由於平時鮮少有機會踏進園區內,剛入園時便被新古典建築風格的自來水博物館所深深吸引,建築因傍晚而打上黃色的燈光,在台北鬧區一帶聳立的巴洛克式建築將觀者從日常中抽離,拉進在夜晚展開的古蹟探險之旅。
展覽所在的蓄水池在園區的小山上,要先爬一段步道才能到達。步道上有動物與昆蟲造型的夜光裝置,引導觀眾前往展區。觀音山蓄水池隱身在小山頂點的樹林之中,就像是尋寶電影中冒險者進去探險的古蹟,而觀者便是探險家,深入地下水宮殿窺探島嶼的秘密。進入地下水池後,觀眾要沿著一層一層向下鐵製的坡道走下,一步步深入展區的中心。
走下坡道後,位於坡道與水泥牆之間的展品是藝術家爿爿花講述嘉義縣溪口鄉的作品-《建築中的花器》,藝術家用台灣傳統磁磚搭起一座小型的廢墟,植物在其中恣意生長,表現出人口外流後,成為廢墟的建築與植物並存的樣貌。「人們建築的生活空間,隨著離去被自然進駐成為花器,盛裝花草的姿態。在這裡,過去與當下並存,荒蕪和繁茂共生。」
個人認為很有趣的是,作品中並沒有表現出對人口外流的批判性或是希望改變現狀的訴求,而是平靜且溫柔地將眼前現象帶給觀者,廢棄的建築與生機盎然的綠意達到一種平靜而和諧的美,或許這樣不帶立場的呈現更能喚起觀眾對議題的反思。
繼續往前,佇立在轉角的是作品《風與海的雕塑》,透過乾燥花呈現野柳的特殊的地質景觀。使用花藝表現蕈狀岩的想法讓人印象深刻,花朵與岩石因為經過「時間」的沖刷與雕刻成為了相似的乾枯、碎裂的樣貌,藝術家對感知的敏銳度讓人驚豔。而透過燈光的照射,作品呈現在牆上的影子就像是野柳著名的女王頭,是令人驚喜的巧思。
位於長廊的作品是《深海-以秘密填海》,深海無光,潛藏其中的秘密難以探尋,深藍色的紙捲從展場上方垂落,紙捲上書寫創作者祕密的白字像海洋的氣泡,觀者透過觀看、碰觸象徵深海的紙捲,一邊接露創作者的秘密,一邊探索自己內心的深海。雖然該作品傳達的概念不完全與台灣的島嶼生態相關,但展品與觀者的互動方式依舊是有趣的。
系列展品《他們的樣子》展出創作者tigermilk的動物羊毛氈作品,作品結合場域特色,如爬進水管內的山椒魚、鑽進牆裡的巨大穿山甲、於牆上高處俯瞰觀者的草鴞、在走道下穿梭的龜殼花,還有隱身在樹叢間的樹蛙。潮濕對應兩棲、陰暗對應夜行,創作者為地下水池打造了一個小型的動物天地,讓這些在台灣的特有種以親切可愛的姿態出現在觀者面前。
《森林微觀》系列是創作者臍加厝手路金工的金工作品,作品有〈葉〉、〈苔蘚〉、〈蟲〉、〈菇〉與〈草〉,四方型的黑盒子像是將台灣森林截取出一小塊角落,如收藏品般展示在這座地下水宮殿,作品超出盒框的設計展現出森林生物不被拘束的生命力。而在展品相對的展牆,投影出各個作品的機關展示,補足無法讓觀者手動操作的遺憾,金工呈現的植物作品投影在混凝土的牆上,展現出一種工業與藝術結合的美感。創作者細膩的金工技術讓作品栩栩如生,不只讓觀者驚豔於展品的美,也讓觀者認知到生活的島嶼上存在著許多小巧而美麗的角落。
本次的展場設計將觀者與作品的距離拿捏得恰到好處,地面上的棧道是觀者行走的軌道,讓展品能在明確的安全區域內恣意擺放,打造出一塊讓觀者能沉浸其中的展區。較為可惜的幾點是有些展區因燈光問題,讓觀者無法清楚的觀看展品,如展品《東莒染色計畫-鐵鏽、植物與紅土染》有一部份作品展示於棧道兩側地面,但唯一的燈光來源是放置在地上的小型手提燈,源於光源不足的關係導致部分的展品難以看清;另外紙雕系列作品《如陽光般閃耀》利用燈光投影呈現紙雕藝術,可惜影子的成像有些模糊,讓作品的華麗感無法完美的表現出來,十分可惜。除此之外,在布道指引觀眾的夜光裝置設計與展覽的風格有些不同,在整體展覽算是沒有很加分的突兀設計。但這些不影響觀者此次的觀展體驗,從入園到走入展區,觀者彷彿經歷了一場秘境探險,13項作品將蓄水池打造成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而觀者就像是尋寶成功的探險家滿載而歸,此次《獵島計畫》的展出為觀眾帶來一場魔幻的冒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