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接器 | 許家維《黑與白-熊貓》簡評
Author: 陳采廷, 2023年01月08日 23時43分
評論的展演: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轉接器」展 | 許家維《黑與白-熊貓》
《黑與白-熊貓》是出自許家維一系列以不同視角回看國際關係的錄像作品,包含以動物為主的熊貓、鹿、馬來貘,以及相當於國際化縮影的企業體──荷蘭東印度公司。而《黑與白-熊貓》便是透過與日本「漫才師」合作,以熊貓可愛的形象為喜劇演出的材料,用詼諧的言語描述熊貓外交的歷史與政治問題。例如其中談到最早在中國唐朝武則天時期,熊貓就曾經被當作禮物送給日本天皇,一路到今天,熊貓一直扮演著重要的外交角色。錄像的部分場景取自2018年3月於東京 Theater Commons 藝術節的演出現場。《黑與白-熊貓》結合當時的表演影像、歷史材料與螢幕視窗的觀看經驗相互映照與補充,透過漫才師的敘事重新在熊貓的移動與交換拓展出歷史、國際政治的樣貌。
許家維創作一系列以動物為主題,藉此來回看國際關係的系列作品,他說:「我把蒐集到與熊貓有關的素材,特別是關於中國、台灣、外交有關的議題,蒐集好之後與日本漫才師合作在東京做了一場現場表演。內容很好笑,但是那些嚴肅的政治與歷史事件,與熊貓竟然產生這麼荒誕的關係,有一點像是反過來看人類也很荒謬。」
許家維〈黑與白-熊貓〉。 圖/藝術家提供
而這次的〈黑與白─熊貓〉則是許家維將當時在東京表演的影片,重新後製剪輯呈現這次的作品,總共有五個章節,分別是從二戰時期一直到今日的五個時期,用詼諧言語講述熊貓外交的歷史與政治議題,重新觀看歷史與國際間的政治樣貌。
許家維〈黑與白-熊貓〉。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漫才(日語:漫才/まんざい Manzai)是日本的一種喜劇表演形式,漫才一般由兩位成員進行表演,其中一位負責吐槽,另一位負責裝傻。我本身就對漫才很有興趣,花了近一個小時觀賞完整個五頻道錄像裝置。
熊貓是中國四川一帶的特有生物,因此在20世紀,熊貓成為中國重要的外交工具,全世界的熊貓基本上都來自中國。中國的「熊貓外交」早已行之有年,甚至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在這些喜劇片段中可愛的熊貓被當作政治的籌碼,中國利用熊貓與他國建交,迫使多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使當時的臺灣孤立無援。熊貓的符號性從原本非常單純的形象,與太多不合理太多超出自身的意義連結,將熊貓與政治利益牢牢掛鉤,這種荒唐的事情卻真實發生在生活中,用幽默的角度看待歷史,或許悲劇還可以算是一種喜劇吧,我想。
因為國際間如果要贈送保育類動物,就得遵照規範動物保育的《華盛頓公約》,可是當中國大陸想送熊貓給台灣當禮物時,並不樂見兩岸間的往來被看成國際交流,也就不打算照國際公約的規定走,那到底要怎麼做才可以合法進口熊貓呢?機智的政府官員靈機一動地想到:在台灣進出口國際管制的中藥材,按照規定只須要拿到當地政府許可文件,就可以合法進口保育類動植物 (主要是植物),於是2009年,熊貓就按中藥材模式送進台灣了。這聽上去非常不可思議吧,但就連團團圓圓的命名,都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極力想將臺灣(中華民國)統一,於2006年央視春晚現場由1億3000萬觀眾打電話票選產生,寓意兩岸民間交流、和平善意不斷。不過因為名字太過「統戰」,使得當時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拒絕接受,一直到國民黨重新執政才出現轉折。團團圓圓來台的過程可說是一波三折。
還記得2009年臺灣獲贈熊貓的那一年,台北市立動物園賞熊貓的人潮爆滿,當年只有6歲的我,排了好幾個小時,隔著玻璃只看了幾分鐘的熊貓。當時的我還完全不懂政治、不懂歷史,只覺得全家能一起出遊去動物園,看到熊貓本尊非常幸福。在去年2022年的11月,團團因醫治無效於臺北市立動物園病逝,這似乎又再重新提醒我,當時我看到熊貓內心的憧憬,與十幾年後的心境截然不同,也許這象徵著整個歷史、政治關係都在不斷變化。而當年對熊貓加設的符號形象,似乎隨著時間不斷流逝,但透過許家維〈黑與白-熊貓〉,將人們的記憶喚起,請求人們再次重視動物,再次審視動物跟人的關係。若我們能記取教訓,可以讓這種「喜劇」有結尾,能夠謝幕也許歷史可以只是歷史。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https://500times.udn.com/wtimes/story/12672/6533638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BC%AB%E6%89%8D
https://bioart.iaa.nycu.edu.tw/2022/04/11/%E9%BB%91%E8%88%87%E7%99%BD%EF%BC%8D%E7%86%8A%E8%B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