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139

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

Author: 高哲淯, 2023年01月09日 22時49分

《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 高哲淯 簡評

為2022年關渡雙年展「藝術社會的時間:關渡雙年展如何原民化?」帶狀個展之一

關渡美術館自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3月12日展出共四件由比利時籍藝術家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的影像作品,分別為2007年的《兒童遊戲 #2:打水漂》、2008年的《遇河之前莫過橋》、2011年的《捲帶—放帶》以及2015年的《寂靜阿尼城》。

 

 

玩樂,是一種人們天生的行爲,不管自身出生富有與貧窮都能找到各自玩樂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化的證明更是人們在面對生活的苦難時所需要的態度。在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裡可以看到藝術家對於玩樂的想法,他把玩樂與社會作出連接使之形成對話。在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裡,觀衆可以看出藝術家經常嘗試以有趣、好玩的態度去引導觀衆觀看社會。從2011年的作品——《捲帶—放帶》看出,似乎即使自身目前處在艱辛的環境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對生活的向往。影像中的兩名阿富汗小孩拿著根棍子不斷推動著電影膠捲,一前一後不斷跑動著,小孩們玩的是當地流行的兒童街頭游戲,他們會在街上用棍子滾動著車框輪,盡量不讓輪子倒下,在一些城鎮都有著這種游戲,並附帶著像是自然形成的規則。觀衆被藝術家與兩名小孩帶著,跟隨鏡頭穿越在喀布爾起起伏伏的街道上,手裏拿著的棍子熟練地推動著電影膠捲,跑動直到電影膠捲從一個高處摔了下去。影片結束前,小孩對著膠捲摔下去的地方微笑。

 

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喜歡使用玩樂的方式去談論社會或政治又或許只是提出一個提問、呈現一種現象,像是2007年的《兒童游戲#2:打水漂》或是2008年的《遇河之前莫過橋》。在《兒童遊戲#2:打水漂》裡,三名男孩捲起褲管,脚泡在棕色的海水裏。最高大的男孩在海上打著水漂,第二名男孩不斷將懷裏的石頭遞給打水漂男孩而第三名男孩則在一旁笑著看熱鬧但打水漂男孩只在乎自己打的水漂可以在沉入大海前跳了幾下。而在2008年的《遇河之前莫過橋》中,藝術家找了兩群孩子分別從摩洛哥丹吉爾與西班牙塔里法(直布羅陀海峽)涉水出發直到相遇。孩子們手上拿著用拖鞋製成的小帆船渡海,海面不斷拍打著有力的海浪,衝擊著孩子們與他們手上的帆船,現場播放著兩部影像分別從兩邊的海邊出發,孩子們排著隊伍下到海里直到兩邊的隊伍相遇才結束。

 

最後則是2015年的《寂靜的阿尼城》,這是一部收到第14屆伊斯坦堡雙年展邀請而製作的作品。在關渡美術館裡,影片解釋著阿尼城的歷史以及它是一個處在阿美尼亞與土耳其邊界的荒廢古城,曾經的統治者與侵略者都有著台灣觀衆兒時閲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或是《阿拉丁》裏角色的名字。影片一開始帶到一片靜寂的大草原以及草原上那荒廢的古城,那是一座由石頭蓋成的城市,來到2023年的今天雖然已過去幾百年卻還是能知道當地曾經有著的文明與衰敗。慢慢的,寂靜的草原開始出現第一聲的鳥叫聲,接著第二聲、第三聲,源源不絕地開始冒出來並形成一個節奏。草原上長得高高雜草開始動了一下,看到躲在草叢裡的孩子,動、動、動,不止一名孩子。孩子們一邊吹著鳥叫笛一邊往古城的遺址移動,影片的尾聲,孩子們進到古城裏並各自躲在古城的角落,入睡,鳥的聲音也漸漸平息,阿尼城又回到了之前的沉默。

 

關於最後的作品《寂靜的阿尼城》,我曾在法國龐畢度中心的官網上看到它的影片記錄,藝術家在裡面展示著很多法蘭西斯·艾利斯的素描及拍攝時使用的道具,如鳥叫笛笛等。我十分地羨慕看到這些素描與道具的觀衆同時我也在思考創作的過程究竟可以被展示多少?更完整的提問是,作品的呈現通常是藝術家想象中的階段性完結而這個完結帶領著觀衆進入藝術家的想象但過程通常是一種處在半現實半幻想的狀態,因此我會好奇說究竟要把過程呈現多少才不會讓整個展示只是一種科普而是作品的一部分,是一種把觀衆更能帶入藝術家想象的方式。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