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我是誰?談跨大西洋非裔文化圈的認同迷宮——《海洋與詮釋者》
分享 | 瀏覽數: 242

我是誰?談跨大西洋非裔文化圈的認同迷宮——《海洋與詮釋者》

Author: 林亞祺, 2023年01月11日 01時17分

評論的展演: 《海洋與詮釋者》

 

《海洋與詮釋者》於鳳甲美術館展場主視覺 。(照片來源:林亞祺 )

 

「海洋與詮釋者」為策展人高森信男自2017年於泛非文化圈的階段性駐地研究展成,展覽主要聚焦在西非、西印度、南亞等地區的藝術家及其作品,試圖透過藝術梳理各地區的近代殖民歷史和身份認同問題,建立跨亞、非之間的文化交流,挖掘探討非亞關係的種種觀點。展覽命題「海洋與詮釋者」取自奈及利亞作家索因卡(Wole Soyinks)的小說《詮釋者》(The Interpreters, 1965)中討論及新興國族的自我認同,以及海洋所連結的陸塊上,民族國家彼此之間的相互觀看與詮釋關係。

展覽在「鳳甲美術館」和「本事藝術」兩個場館展出,且作品體裁和形式上呈現相當多元的概念,諸如繪畫作品《綠天空》、錄像作品《等待》、裝置作品《館藏照明》,到聲音(音樂)作品《貨幣》等。策展人匯集不同藝術創作在展覽中嘗試串連作品之間的對話關係,也試圖回應策展人所研究亞、非之間共有的歷史和社會議題,並給予更加全面的詮釋觀點。

 

崔元準(Che Onejoon)的三頻錄像作品《我的烏托邦》(My Utopia,2018)所描述的故事可說是極為貼切的案例。故事主角莫妮卡(Monica Macías)為非洲赤道幾內亞獨裁總統之女,由於父親遭遇政變而流亡北韓,成為北韓領導者金日成的養女。在長大的過程中,常因為膚色和語言問題,讓她在自我認同上產生混淆與矛盾,因此不斷遷走各國試圖找尋自己的歸屬(即烏托邦)。在三頻道的影片中,「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是莫尼卡在各個生命階段不斷反覆的自我詢問;在提問之後,通過不同階段相遇的人物對莫尼卡的描述與理解,建立觀者對莫尼卡生命經驗的想像,像是北韓時期的西班牙語老師、東德留學時的留學生、紐約時期偶遇的南韓朋友等。作品試圖通過一個特殊個人敘事帶起一段時期的歷史記憶和時代集體意識的共鳴,討論關於亞非國族之間情誼關係和自我身份認同的問題。

 

崔元準《我的烏托邦》, 2018,三頻錄像 。(照片來源:林亞祺 )

 

崔元準《我的烏托邦》, 2018,三頻錄像 。(照片來源:林亞祺 )

 

另一件作品,卡洛斯・摩塔(Carlos Motta)《封印的身體:惡魔的傑作》(Corpo Fechado: the Devil's Work)則是利用里斯本宗教的歷史判例出發:主角為一名來自非洲的奴隸,為使自己能在惡劣的奴役環境下仍保持身體強健,雖收洗為天主教徒,但仍與非洲傳統宗教的男性惡魔交媾,以獲得曼丁袋(一種護身符)保護自己。而後被當地宗教裁判指控其「破壞天主教教義」和「非自然性行為」而被逐出里斯本。作品借用一名非洲奴隸的鬼魂的口白,講述大西洋殖民史的對被殖民者的殘暴,亦談論了宗教巫術、同性性行為等文化禁忌,以及被殖民者的身份衝突和自我迷失。

卡洛斯・摩塔《封印的身體:惡魔的傑作》, 2018, 單頻錄像 (照片來源:林亞祺 )

卡洛斯・摩塔《封印的身體:惡魔的傑作》, 2018, 單頻錄像 (照片來源:林亞祺 )

 

「海洋與詮釋者」中的作品以不同的創作和敘事手法揭示非洲殖民歷史和被殖民者身份議題,而反觀我們站在一個觀看者的立場,像是閱讀民族誌一般,透過觀看他者(的作品),找尋事物背後經過協商的共享意義,而反思自我的認知框架,使其延伸思考到當代的境況,提供一個開啟思考的可能。


 

參考資料:

【海洋與詮釋者 】The Oceans and the Interpreter

https://artemperor.tw/tidbits/13642

海洋與詮釋者|本事藝術

https://solidart.tw/%E5%B1%95%E8%A6%BD/%E6%B5%B7%E6%B4%8B%E8%88%87%E8%A9%AE%E9%87%8B%E8%80%85/

海與巴別塔——「海洋與詮釋者」

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93001.html

空缺、未完與再詮釋:高森信男「國際非裔當代藝術聯結研究探勘計畫」

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297ef72272b7f693017313e6b8480003

分斷體制概念的危險—2018釜山雙年展:《和而不同》

https://www.heath.tw/nml-article/after-the-moon-jae-ins-berlin-doctrine-busan-biennale-2018-divided-we-stand/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