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豔麗底下的空白:評《居家娛樂_登曼波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316

豔麗底下的空白:評《居家娛樂_登曼波個展》

Author: Wen Hao, 2023年01月13日 12時04分

評論的展演: 《居家娛樂_登曼波個展》

登曼波(本名楊登棋)以「居家娛樂」作為本次個展的命題,接續過去父親錄影帶的創作命題,於此次個展中延伸家與性的討論。

展覽將空間大致分為暗室與亮室,觀眾踩著紅地毯進入個展昏暗的第一個空間,正中央是一缸裝著吳郭魚的立式木櫃魚缸,閃動著類比風格的蒙太奇錄像,似乎是一種透過DV拍攝,且是業餘的、日常隨拍的影像。魚缸後緊連著的通道被兩面舊式三溫暖的置物櫃區隔而出,一旁牆面掛著輸出的信件,這封寫給父親的信,是關於藝術家透過創作處理多年的命題-父親的錄影帶,楊登棋與父親談起那些錄影帶,告訴他(與觀眾)這些錄影帶為其生命帶來的重大轉變。

步入由木櫃構成的通道,左右兩側分別延伸了多個窄小的空間,此處的牆面以水泥質感呈現,上方有諸多噴漆塗鴉,內容混雜著直接的或暗示的性,混雜不安的、焦慮的、無所事事的雜言碎語。部分小空間擺放著被色情雜誌貼附的單人沙發與同樣以座椅為基礎的性愛道具,其餘則被透明PVC門簾隔開,裡面是電視與單人的皮座椅,電視的內容為藝術家訪談不同人,他們各自談論諸如夢境、被性侵、自殺、戀物(fetish)、離家等個人經驗,每部影片以五分鐘至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輪播。步出由水泥牆搭建的窄道,來到一個較為寬敞的空間,出現第二個魚缸,並同樣投著不清晰的蒙太奇錄像。藝術家以鷹架與有孔洞的帆布作為巨型投影幕,影像內容再次呈現同婚法案通過後與父親在公園的對話,並加入訪問母親對父親的看法,以及穿插著立法院、天安門、彩虹遊行與廟會的紀錄影像。經過帆布後方,終於來到作為亮室的展廳,此空間由一張鐵床及展示於牆面的靜態影像構成,又可約略分成黑白及彩色影像兩部分。

未完成的居家娛樂

登曼波拆解父親在錄影帶上的標注「居家娛樂」,將居家與娛樂分別對應「家」與「性」,並延伸探討「隱私」於現今媒體社會中被認知的概念。以展覽空間的區隔來看,觸碰到「家-性」與隱私概念的作品落於暗室,尤其在鷹架搭建的大投影幕區,除了穿插著部分由父親錄影帶剪輯而成的畫面,透過母親於影片中的現身,觀看回到藝術家個人的家庭關係,一般想像中,關係探索與性別認同的複雜皆難以在普遍家庭中被「看見」或談及,然而從對話中得知藝術家的父母並沒有結婚,母親也知道楊父過去的生活周遭存在多樣的性活動,母親淡然的態度反映出過去台灣社會因為八大產業的盛行,即使同性戀不如今日被公眾談論且納入法律制度,對於性的開放仍是存在的。原本預設的那條家與性的界線,在理解到楊父與楊母非典型的關係及參與的經濟活動後,產生了特殊的觀看縫隙。

我想起電影《日常對話》中的T媽媽,她能夠坦然面對自己有許多女朋友,例如她跟導演(女兒)說:「不會怕(告訴別人自己喜歡女生)阿,又不是只有我這樣。」、「以前就有很多人(是同志),只是你不知道。台北橋那裡就很多。」從《日常對話》中導演與母親的對話,參照楊母對楊父私生活的反應,楊母與T媽媽皆在言談中折射出該世代共同歷經過的社會,那個時期也許可以從5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開始說起,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女性有機會步入職場,例如楊母所經營的酒店(片中說法是卡拉OK店),屬於八大行業中面向普遍大眾的類型,她說到自己見過各色各樣的人,做什麼都不奇怪。而T媽媽提及的台北橋也處於當時酒家開滿街,同時存在T吧的地帶。登曼波於此次的命題中試圖將當年父親的社會處境與酷兒生活狀態連結,可見於藝術家使用部分錄影帶的內容,讓觀者窺見及想像楊父過去的生活片段,再來則藉由詢問母親(作為上一代見證者)的觀點烘托出當時的酷兒宇宙如何被孕育,對應著小隔間中八位受訪者身處當代社會的狀態陳述。

如果「居家娛樂-家-性-隱私」成為公眾觀看與思考的索引,便無法忽略當時社會如何造就這個父親「異樣」的存在。可能是因為楊父的身體狀況已經使個人歷史變得難以釐清,或是在與楊母的訪談中過份聚焦於父親的同性性行為拍攝活動,但是「家」除了「性」在其中發生以外,實則還因為家庭或個人所投入的經濟活動、社會群體等,使不同於今日「酷兒的驕傲」被顯影在大眾眼下的流動狀態得以存在。看完展覽,越發好奇那是怎樣的「居家」呢?是什麼構成這位父親(能產出數量龐大的錄影帶這般充分的)探索性的條件?相較這個層面,登曼波個展更趨完整的陳述仍落在亮室,展現當代酷兒被實踐在鎂光燈下的自我認同。

 (圖/郝渂心)

作為酷兒與作為人的距離

從暗室步入明亮的展廳,沿著微微傾斜的走道,一旁是跨性別隆乳手術的系列紀錄照,定睛一看,這個空間牆面貼滿照片,唯一的立體物是中央的鐵床,上面也鋪著以棉被作為基底材的模糊影像,材料與影像質地的連結呼應著床邊的地毯及斜坡側牆面上掛著的浴巾。

藝術家在此空間並置過去與當代的影像,前者由父親的錄影帶畫面擷取而出,是台灣尚未有酷兒概念的「前輩酷兒」圖像,因本身由類比技術製成,經過放大輸出後多為模糊的肉色,約略能判斷出含有性意味的姿勢。後者則是黑白與彩色的照片各自佔據兩側牆面,剩餘出口側兩旁的照片組成回到登曼波的家庭成員。

如果影像於空間中的展示狀態能構成某種「對話」或「表述」,這裡的影像在極大比例中由藝術家的接案攝影組成,也就是兩側長邊的大面積牆面,能夠看見攝影者對於編導畫面、經營影像語言的熟稔程度,如同汪正翔在《酷兒的擬像:楊登棋個展「居家娛樂」的肖像攝影》提及,這些畫面中的人皆帶有強烈的鏡頭意識,他們在鏡頭中展現自己,也許是由於身處社會的性少數位置,身份認同於公共空間的影像展示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然而,這些影像因為其高度的展演性質與時尚攝影的畫面處理方式,在個展中成為巨量的有別於日常狀態的照片,如果藝術家有意識將圖像並置對話,那麼當今的酷兒群像似乎離「人」過於遙遠,觀眾與當代的影像間更是一道由奇異的眼光搭建的橋樑,是被觀看與享受被觀看的遠距離關係。相較之下,將性與(可能的)性別認同紀錄至錄影帶的直覺,以及身處日常空間所製造出的父親的錄影帶,反而更有力說明「酷兒作為一個人」,實踐其認同於日常生活中,並因這般特殊的行動模糊社會加諸的界線。

 (圖/郝渂心)

小結

在《居家娛樂》的暗區,藝術家有意將不同的性少數經驗呈現在觀眾眼前,雖然訪談影片時間仍稍嫌不足,紀實手法與其中的真誠溝通確實填補也擴增了性之於社會主流論述的想像,這些「普通的臉龐」如何述說自己有些「異常」的經驗,使當代的人們得以延伸自己對於性少數的理解,包括空缺的歷史敘述、邊緣的結盟模式等。在亮室中的影像實踐,多為大量結合時尚攝影風格與擺拍、編導等方法的照片,然而自信與豔麗的角色在影像中作為一種「異樣」也許已經不足為奇,酷兒還能被怎樣的方式觀看和理解?鏡框外的他/她/TA們作為一個人,以何種樣貌參與、攪動社會對於性和隱私之間越趨隱微不明的屏障?

 

參考資料:

 

  1. 1. 陳函謙(2020)。【一鏡到底】父親的錄影帶 楊登棋 。

https://tw.news.yahoo.com/%E9%8F%A1%E5%88%B0%E5%BA%95-%E7%88%B6%E8%A6%AA%E7%9A%84%E9%8C%84%E5%BD%B1%E5%B8%B6-%E6%A5%8A%E7%99%BB%E6%A3%8B-105959183.html

 

  1. 2. 李宴如(2017)。走一圈台式八大行業:你不知道的風月場所潛規則及興衰史。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316-city-travel-taipei-sex-industry/

 

  1. 3. 黃惠偵(2016)。日常對話。

 

  1. 4. 汪正翔(2023)。酷兒的擬像:楊登棋個展「居家娛樂」的肖像攝影。

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93382.html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