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可見與不可見的道德爭論?!——當代展演《轉接器》
分享 | 瀏覽數: 226

可見與不可見的道德爭論?!——當代展演《轉接器》

Author: 陳奕潔, 2023年01月17日 20時22分

評論的展演: 《轉接器 》

時間 | 2022/8/13~2022/10/23

地點 | 台北當代藝術館

總策畫 | 張淑征

參展藝術家 | 石晉華、朱駿騰、李明學、林沛瑩、洪裕鈞、張永達、張碩尹、許家維、彭弘智、劉 玗、鄭先喻

 

      「轉接器」——Transistors,以電晶體作為訊號轉譯的媒介,這場展覽邀請藝術家們更大範圍的進行不同物質、能量、意義之間的「轉接」,運用各自對生命或非生命物體更深層的思考與探掘,將其脈絡透過藝術家自我風格的釋義,轉化或具現出更多面向的聯想、反思與討論空間。

      此展覽由台北當代藝術館與洪建全基金會共同主辦,邀請臺灣多位當代藝術家共同參與;參展作品如實地呈現出藝術家各自對其生活、或是生命當中不同議題的關切,然而又皆精準地共同指向在能量意義上所產生的「轉換」,及其在轉換過後引發觀者的反思空間。

      參展作品相當多元,看似悄聲的悠然漫步於展館之間,實是已在腦中進行大流量的運轉,去試圖梳理、釐清藝術家們所使用的語言。因此我選擇展館當中的兩件作品來分享與比較,以及再次映證「轉接器」的涵意與如何被應用於創作當中。

       展館一樓,由張碩尹、鄭先喻和實驗室合作的《棲息地》,為一互動裝置,右方的溫室裝置由藝術家自身的血液供給、餵養近八千隻蚊子,左方連動的裝置則是一組捕蚊燈及電腦遊戲。當這些蚊子成蟲而得以飛離溫室,循著裝置來到捕蚊燈下觸擊而死,此時電腦將會接受到訊號並且象徵性的將蚊子的生命轉換為電玩遊戲中的人物數量,而觀眾能夠在螢幕前操控這些虛擬人物十小時的生命內所有行動。

      這件作品將實體的生命透過機械裝置的訊號接收,轉換為電玩中的虛擬生命,精確的在生命/非生命、真實/虛擬之間「轉接」。藝術家邀請觀眾思考的是,當電玩遊戲當中,虛擬生命的供給來源是真實、活體的生命時,我們將進入一種「道德遊戲」的局面,操作遊戲本身的意義是否仍能歸於純粹的娛樂性?

       我個人對這件作品的感受,是帶有一點程度的抗拒的——對於「使用生命」來完成創作而產生的責難,相連帶的引動了更多的道德辯論;作品使用「蚊子」作為「材料」,是為了規避多數人們的同情心?如果今天使用的是更大型、或者生命週期更長的生命,此作品還能夠屏蔽掉我們對於使用活體的關切、進行作品意涵的討論嗎?如此一言,我們是否看到了在《棲息地》當中,真正的「生命價值」早已被藝術家做出量化的分層了,在製作過程中被視為一項成本的核計。

 

      《Without Composing_n°1》為張永達「Without Composing」的系列作品之一。走入作品展間,聲響與視覺共組的隱形網絡在觀者面前張開,層層交疊的嗶嗶聲零碎的散落,裝置上的紅色亮燈也各自明滅——藝術家利用每個單元等距的電路模組矩陣,接收四散在環境當中、人眼不可見的放射粒子,轉譯成為人們能夠辨識的聲音;而由於粒子的輻散方式無法被預測,藝術家之於作品的掌控權就也脫手轉讓給了這些在宇宙間飄移的粒子,作品進行的當下即自然的交錯並組成一張巨大的聲音網絡。

       不可見、不可預知的粒子路徑,透過藝術家製作的「捕捉器」,隨機觸發了產生嗶嗶聲的儀器;藝術家所轉譯的是「不可見的物質元素」,使其現身在人類的視聽受器中而得以被接收。概括地驗證,即是「轉接」一個人類不可見的事物進入可見的系統之中。

    這個作品並不向下探尋深層的生命意識,而是以相當輕盈的手段,來處理藝術家所關注的事物:捕捉空氣中看不見的粒子,使原先就存於宇宙大環境當中的物質能夠透過藝術家被彰顯出來,形成一張不是透過人類所譜寫的樂章。

    展間瀰漫的是單一頻調的機器聲響,每個區域層次交疊、隨機落下,這件作品是一場不會喚起參與者情緒感受的樂曲;然而身為人類的我們能夠在大自然無章法的運行下,獲得它經由轉化而生的平衡、和諧、寧靜的感官舒適體驗。

 

    《棲息地》與《Without Composing_n°1》的比較,也許可以簡略地做出區別——前者將可見轉為不可見(虛擬),而後者將不可見轉化成可見(辨識)。《棲息地》使用真實的生命作為材料或創作載體,是由人為的手段去介入當屬「自然」的一場道德試探,因為蚊子這類物種是我們日常普遍厭惡的,於是「有些人覺得觸犯生命自由的道德、有些人覺得沒差——反正是蚊子嘛。」在這樣的歧異點上,作品因而得以成立。

    相較於前者,《Without Composing_n°1》像是由藝術家自製一組捕捉器,任由自然當中的(非生命)物質在大環境的的牽引下,不可預期的隨機牽動機組而後轉化進入我們的感知系統。它不以干預「自然世界」為涉獵範疇,反而是讓自然的物體因為它們本身的運行,因而被彰顯、具現出來。

    在「轉接器」的意涵之下,作品都交相辯證了能量或意義上的「轉接」;不過筆者希望除此之外,暫且抽離「指向轉接器的意義」,透過更遠觀作品脈絡的視角去解讀,究竟「道德」的準則是建立在是否「干擾了自然運行的規則」?或是因為牽動了對活體「生死的掌控」權力?又什麼樣的道德標準足以被社會接受、被討論呢?在你我不同的道德界線上,我們又該如何去感受、理解、乃至於拆解、剖析、評斷這些藝術作品呢?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