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藝術宮「隨在人-天選之人聯展」
分享 | 瀏覽數: 633

藝術宮「隨在人-天選之人聯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3年01月28日 17時13分

評論的展演: 隨在人|周能安 × 蔡沛軒 × 洪伊又 天選之人 聯展

擲筊選出展出者

  透過擲筊選出的三個藝術家個展,展名卻叫做「隨在人」,是神還是人所選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透過這樣不太可能在官方機制中出現的選件方式,讓我們看到當代替代空間所回應的,極有可能已經不是作品形式的前衛,而是面對藝術機制的建制化而提出來的抗議,同時也顯現出替代空間在每個時代,所試圖替代的可能不只是主流與市場,而是當代藝術主流建制化下的年輕藝術家處境。

  16日到29日,藝術宮主辦「隨在人-天選之人聯展」在藝術空間未命名舉辦,分別由周能安展出《隨喜自取》、蔡沛軒展出《異地在場》與洪伊又展出《人格神》,展出作品包括繪畫、互動行為與空間裝置等;藝術宮是由藝術家莊約翰所成立,「天選之人」是由莊約翰提供在替代空間「未命名」的檔期,邀請有興趣的藝術家透過擲筊的方式,在現場擲筊的33組藝術家,擲出展出的三位藝術家展出,聯展名也是藝術家們將各自展名的單字寫下並隨機抽出一字,最後再以擲筊的方式確認出展覽名稱與順序。

洪伊又《人格神》       攝影|陳韋鑑

  走入展場首先看到的是洪伊又的《人格神》,同樣是透過擲筊的方式,但是這次卻反向的以網路上的人格特質,來幫神明作測驗,展出的則是各路神明的人格特質以及擲筊的過程,例如,行天宮北投分宮的關聖帝君,測驗結果就是ESTJ型人格,擲筊紀錄則是聖筊次數101次,筊筊次數74次,陰筊次數26次,簡單講就是將擲筊當作通訊軟體來理解各路神明的人格特質。

  周能安展出的《隨喜自取》則是他長期創作的繪畫系列,展現出其對繪畫議題中,再現與肢體之間的議題,對藝術史熟悉的觀眾大約可以意識到,藝術家選擇了不從西方藝術史中的抽象表現主義的概念與歷史來對話,而是從自身肉體與文化中建構,只是這種方式反而隱約讓人覺得與五月、東方畫會時代的作品有相似的思路。

  蔡沛軒在《異地在場》中透過除溼劑與紙為中介,將濕氣吸納化為水分後透過紙滴到平面上,平面有金屬與紙質兩種,分別透過聽覺與視覺呈現不同地理位置的溼氣特質,其實是相當具有詩意的作品,尤其是視覺與聽覺的交織讓作品層次更豐富,但是可能受到近年來議題風潮的影響,試圖透過圖像製作來回應田野議題,但是在詩意與圖像的拿捏上可能就不夠純熟,非常可惜。

周能安《隨喜自取》       攝影|陳韋鑑

蔡沛軒《異地在場》       攝影|陳韋鑑

  整體來說,雖然是在替代空間展出,但是作品的完整度都很高,創作者也都是相關科系背景,形式的完整當然有其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就如同座談會時紀金慶博士對創作者們的提問:「年輕藝術家們到底想說甚麼」、「這些作品與在北美館看到的似乎沒有甚麼不同」,透過紀金慶的提問,也讓我們看到或許年輕藝術家透過擲筊策展的方式來進行對當下展覽機制的回應與挑戰,然而作品本身的美學又是這麼的被學院美學規訓,在學院的形式美學與創作者之間難道沒有其他當代的提問?回應機制其實是有效的,或許可以增加年輕藝術家的可操作資本,甚至有可能推動機制的改革。但是如果回應機制只是為了加入機制,其實並不會帶來改變,只有回應到創作本身的提問才是長遠之計,這或許是哲學家提出如此問題的源頭吧?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