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在夾縫中行走
分享 | 瀏覽數: 225

在夾縫中行走

2023年01月30日 17時53分

行走的「行」除了步行,更有行事、行動的意義。人們藉著行走、行事、行動交織出城市與歷史文化的複雜紋理;「夾縫」意味的也不只是步行被壓縮的空間經驗,而同時也顯示了人們總是行走於事物「之間」。策展人以「夾縫」隱喻當代人舉步維艱的生存狀態, 並希望我們能以「在夾縫中行走」探索可能的解決之道,而與此同時,各式各樣行走的路徑所形成的線,彼此也平行、交集,或是編織而形成網絡。「線」與「網絡」,正是此次展覽一種將藝術與日常生活、作者與觀者、作品與空間的連結方式,除了增加與觀眾多重層次上的對話,也進而真正成為一個「行走中的展覽」。

 

行走以雙腳為起點,一腳跨出的距離成為能否前行、開啟行動的關鍵。行走形成「線」的意象,夾縫則暗示步行之間的距離。萬物的縫隙裡,存在著許多可能性。距離可發生在兩個點、兩個物件或兩個人之間,是前行的基本條件,得以開啟行動與互動。「夾縫」具有雙重意涵,既指步行的空間環境也暗示對策與可能性。相較於中性的縫隙,夾縫具有壓迫性,是使人處於難以前行卻不得不行,繼而生出可能生存之道的空間。展場裡莫娜.哈同將兩頂草帽編織在一起,形成看似緊密依靠卻又互相拉扯的線條,探討共存關係之間的矛盾;劉瀚之的《邂逅枷》以雙人使用的枷具,利用枷來具體化雙人共同負重與等待的關係,藝術家更是提及:「……他們不得不被對方的存在提醒自身的處境,但有時又會感覺自 己只是對方枷具的一部份而忘記自身的處境。」

 

行走呈現了各種線條的想像,例如展場裡充斥許多虛線、實線、交叉線 、看不見的線、馬路線、地平線、山脊線…等等。而這些線條或是平行、垂直, 或是延伸、彎曲,或是實際、抽象等。這些相關的「線」條概念以對話與連結的方式於各展間召喚觀者。展場裡王淑鈴的抽象繪畫彷彿俯視大地,帶領觀看者行走於山脊稜線;劉瀚之展出形式相對較小卻充滿哲思的《步行閱讀留言機》與《翻書機》則是對生命時間本身的純粹思考;周代焌的繪畫呈現地理不同層次的紋理線條,藉以回溯自己出生地的漫長歷史。

 

行走與語言發展交疊出多元豐富的文化積累。人們透過言說與書寫互相溝通,促進理解,累積文化。文明的傳承與文字關係密切,最早的文字多以圖像呈現,文字符號與圖像之間的關係複雜,以圖為文字或以文字為圖的交纏不休激發創 作者的靈感。世界各種文字無論如何演變,字形與呈現的次序仍離不開「線性」。展場裡呈現了謝德慶以具爆發力的速度與效率,發展了他的「概念 性抽象」,帶有草圖風格的繪畫趨近一種藝術宣示與對藝術本質上的回應;奧馬.菲斯 特的影片《連續性》採用電影手法、單頻道的形式呈現。藝術家以超現實、虛構「既重覆又不重覆」的敘述,闡述戰爭記憶所帶來的噩夢及痛苦。

 

 

影子通常是光線照射到人或物體的結果。有光之處便有影子,影子「如影隨形」,與「跟 隨」或「蹤跡」的概念相連。如果人或物為實,影子便為虛──形成虛實相間。無論是 作為語言符號或以圖像表示,影子都被廣泛運用。展場裡,何德來常於創作上結合影子的概念, 書法《死谷》與《今年》是以手握兩支筆,以濃淡墨同時書寫,使書法呈現雙軌字跡而 造成疊影效果,與《五十五首歌》畫作豐富肌理層次上的疊影效果,以及高松次郎的「影 子」畫遙相呼應,製造既虛且實的圖像。

 

 

參考資料:https://www.tfam.museum/File/files/02exhibition/220906_WalkingtheCrack/WalkingtheCrack_GB.pdf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