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技藝裡的青春之心-評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院部第九屆畢業製作《bond》
Author: 李昱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博士生), 2023年02月11日 16時51分
馬戲表演者和他們特定道具的關係,一直都非常緊密而強烈。這些道具通常會讓表演者感到疼痛,大部分時候是表演實踐的核心,馬戲表演者的身體也在與這些道具互動的過程中留下印記,長繭、留疤。特別是學習當代馬戲的學生,在他們習慣用道具每天練習數個小時之前,常常會在訓練中間休息的時刻,比較一下身體上的差異,有時候會用社交媒體來記錄那些自己和特定道具工作後產生的水泡、刮傷、疤痕。---《火箭發射P.24》
《bond》是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大四乙極班的畢製,由〈誕〉、〈尋,一個沒有盡頭的答案〉以及〈撗散〉三段作品組成全長約70分鐘左右的馬戲演出,演出中除了可見當代馬戲將特技結合舞蹈以營塑詩意氛圍的作品風格,以及將特技動作賦予敘事性的詮釋效果。觀眾可在這三個小品裡預見台灣當代馬戲的未來,這個未來仍充滿許多可能性,本文將以「馬戲特技,舞蹈與詩意」、「道具與即時性」以及「技藝與靈性」三個角度切入三個小品。
- 馬戲特技,舞蹈與詩意
雖然所有表演者都需要身懷絕技,但對於馬戲特技演員而言,「絕技」指的
是如何在觀眾面前完成驚險的動作跨越危機,觀眾一方面為了精彩的表演鼓掌,一方面為特技演員安全著地而歡呼。馬戲特技演員同時展現身心上的技藝,讓當代馬戲特技表演開始出現詩意的作品風格,演員在馬戲技藝之外結合舞蹈訓練,以感性的肢體結合傳統的民俗特技,《bond》中最後一個小品〈撗散〉屬於當代馬戲的此一創作路線。〈撗散〉表演者有18位,是三個小品中人數最多、道具最少的一個,將疊羅漢等特技動作與現代舞結合。
- 道具與即時性間的關係
英國馬戲團隊奧坎剃刀組合的共同創辦人和藝術總監夏洛特•慕尼和蒂娜•
科赫透過訂製出來的馬戲道具和表演者的互動,探索表演者和道具間敘事和隱喻間的關係。〈尋,一個沒有答案的盡頭〉為《bond》的第二段演出,暖黃色調的燈光營造懷舊的氛圍,9位戴著帽子、拿著長條木板的表演者像是在回憶裡旅行,用木板建屋造橋。
我認為就「活在當下」而言,你其實要做一大堆事情。身為一個表演者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學著做到這件事,如何活在當然,如何讓每一次都不一樣。我們很努力讓作品可以持續發展,維持和觀眾交流的可能性,以及當下的感受。--夏洛特•慕尼《火箭發射P.51》
〈尋,一個沒有答案的盡頭〉以長條木板為主要道具不僅讓場景有靈活的變化產生戲劇性的敘事效果,讓觀眾能在不斷流轉的線條變化中建立起自己的蒙太奇,說出一個與表演者未必相同,但必能相應的故事。
- 技藝與靈性
很不可思議的是,當你有這種靈性的路徑,即使從外在看起來只是一些簡單的重複,但內在你其實感到很多不同的事情,而且感覺就像一場真實的旅行。《火箭發射P.37》
〈誕〉是《bond》的第一個呈現的作品,5位表演者呈現砌磚、雜耍、大環等多項傳統特技,我看著台上芳華正茂的演員表演特技時,想著他們正在用他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最佳的體能狀態來傳承古老的身體技藝,他們不僅正當青春亦有天份,也許馬戲特技有天能成為台上所有人通往靈性的路徑。然而,靈性是什麼呢?或許這和節目單上的提問:「但誕生又是什麼呢?」是一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表演者能做的是不斷的重複練習,在積年累月的練習中得到自己的體會:一起想想這個我們都曾經歷過的事情,在這個作品裡我們又重新經歷,體驗了一次誕生從而誕生出這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