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探訪女性視角從「心」出發的跨域作品
分享 | 瀏覽數: 117

探訪女性視角從「心」出發的跨域作品

Author: 李品潔, 2023年03月08日 11時57分

評論的展演: 《心之景》

   

演出 |《心之景》

時間 | 2021/01/04 14:30

地點 |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心之景》以跨域形式綜合舞蹈肢體、現場音樂、舞台表現等表演藝術呈現。整支舞蹈七十五分鐘,編舞者想述說:「女性角度觀照內心所創造出的墨黑風景,探討動盪不安與對立的社會,人心憂慮與恐慌,安定感是否?」那創作者有成功引起觀賞者的共鳴嗎?

    黑盒子小劇場的舞台上,一小段時間的沉默,觀眾與她一同置身寂靜,接續一位舞者從一塊紅色的布很痛苦的想要鑽出來,但卻被後方抵制著,最後,突然放聲吶喊……。以上為演出的第一段,隨著舞作的展開,也出現了雙手握拳、扭曲猙獰的肢體動作,或是互相纏鬥、推擠、彼此緊靠,整體的動作語彙大多為扭曲變形、壓抑、憤怒、甚至衝突對峙的,由此可體現到,像是女性在生產的過程,所表現的心境痛苦但期待掙扎的張力。

    借用該作品的節目單在第一章所說:「我的心破了一個大洞,越破越大,好像看見一張掉落的皮在尋找回家的路。我的忿怒、慾望、矛盾、思緒混亂,我進入的另一個世界……」[1],因應整場舞蹈的肢體動作大多為抽搐、對抗,猶如向觀眾漸漸張開了心境述說之情,由此束縛著台上的表演者,受壓迫的痛苦、反壓迫皆有之,可是,在這局限下的出口是什麼?圍繞整個心境的核心是什麼?在衝撞推擠中所欲尋找的另一個世界又是什麼?為此筆者畫上了一個滿大的問號。

    演出中的男獨舞者其背景是京劇演員,相比前幾段的情緒張力,在肢體呈現上定大有不同,但這段演出中,筆者認為由於音樂的演奏力量遠遠大過於舞者能呈現的動能,而這段想表現憤怒的特質,確實也有做到,但看起來就像是一段音樂跟舞蹈在互相阻攔對方前進的障礙,直到最後兩人音樂停止,兩人的對決才消停。

    接續非洲鼓的段落,大大跟前面的風格不一樣,而在這中間的轉場就會顯得突兀不堪,但確實頗引人注意,雖非正面直接回答打破之前框架的理由為何,但以個人創作發展來說,也許可以解讀成是一個解構自我框限的起點。當然後續座談會中,編舞者也特別提到可能是種種因素的限制,所以才有這樣編制上的安排。

    整場演出就是一段又一段的轉變,確實像是編舞者想表達心境的變化,但隨著段落變化,其發動的動機(包括從身體部分或心理情緒)、動作過程能量和肢體律動的變化,感覺不甚清楚流暢。而這中間貫穿的墨汁,在此用意為何?但筆者認為女獨舞者肢體運用上非常流暢,在墨舞的表現十分契合,能夠讓觀眾打破上述這些侷限,使這段的舞台表現是融合在一起的,但這仍是屬於分開觀賞的角度。另外,撇除情感不說,在動作上,筆者卻看到了一般舞蹈社團或學生會編排的舞蹈段落,帶入舞蹈欣賞的理念形式上顯得較為老派[2],這樣是否把編舞者自述高大上的理念,給庸俗化了?所以說,比較可惜的還是這場演出中筆者較無感受到編舞者在此的處理手段。幾段的轉場邏輯,分開來觀看,看似花俏、豐富,但如果整場下來卻顯得突兀,大約又流落了肢體、音樂的元素輪替,究竟是相互詮釋輔佐,還是交接重疊卻也某種程度的各說各話,並無法交織形成有力的表演脈絡。也因此在筆者看來,似乎又回到以往跨域演出所面臨的窘境,元素是元素,演出又是一回事,抓不著整場演出的主體性。而會想詢問編舞者想述說的心境,是不是太過廣泛、大眾,使得音樂、舞蹈、舞台、甚至道具這之間的結合與衝擊,沒辦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整處理。

    歸納上述表演文本的表現手法,筆者一方面可以揣度編舞者想透過作品傳達自身對於身為女性的反思和生命探尋,都是重要的選擇;但也不免疑惑表演所描述種種壓迫的來源,倒比較像是流於籠統的世界價值觀、廣泛的世俗輿論眼光,除了悲憾、不滿,是否可能在揭露慣性思維和既有問題之外,還能進一步抒發個人性的觀點和可能的行動,表達更具有特色的舞蹈敘事美學。

    若是本舞作有再次重演的機會,筆者期待編舞者想製作的跨域演出,能夠有進一步的對話、融合、打磨肢體和音樂兩種氣息之間的壁壘分明,亦或重新建造另一種更具拉扯衝突性的表演文本結構,確實是未來值得繼續關注的一齣跨域創作。

 

[1] 參考:《心之景》節目單。

[2] 參考:伍曼麗等,《舞蹈欣賞》。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