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政治正確?意識形態瘋狂的舞台劇《人民之王》
分享 | 瀏覽數: 151

政治正確?意識形態瘋狂的舞台劇《人民之王》

Author: 李品潔, 2023年03月08日 12時08分

評論的展演: 《人民之王》

演出 | 臺灣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莎妹劇團)

時間 | 2020/11/27 19:30

地點 | 水源劇場

 

    這是一道時事題?隨著一場選舉誕生了一位新領袖,群眾是歡呼還是低泣?結果不符期待?有人說民主也保障了言論的自由,受壓榨的人儘可以示威抗議,提案連署,甚至公投自決。我們的確有這些權力,但是成效擺在眼前──對應現代的民主神話掩蓋了真實且亙古不變的權力結構:不管擁有多少說話的權利和自由,掌控力量的人才是決定是否接收訊息、使之實現的那一方。這時能提出的問題卻只有一個:民主真的存在嗎?幾年以後重來一次,電視辯論,各種造勢,龐大的資金流動,無數的訊息潮湧,低語、呻吟、咆哮、嘶吼。每個人都能「發聲」,有自己的主張,不再被莫名的力量主宰,這就是民主。果真如此?葉利尼克的劇本譏嘲這個「現實」──冷眼、憤怒乃至痛苦的譏笑。

    由於劇場條件不同,就現代而言,所有對莎士比亞在室內型劇場,幾乎採取觀演關係分離的重新搬演,事實上都經歷高互動演出的劇本形式,改編進第四面牆,與現實切割的過程。筆者認為或許是一開始便有拉近觀演關係的企圖。開頭時先知這個角色她在毫無時間間隔的條件下,馬上換副面孔,彷彿接續邪惡的權力鬥爭,其實在我看來便有引導觀眾批評該角色之嫌,這個地方確實稍顯主觀意識味道濃厚,何謂「民主」之所在?不就是要客觀公正的闡述事實的真相,但撇除劇本不談,演員本身這種瞬間切換的爆發力確實更能顯現劇作的衝撞力道。然而因為故事離臺灣社會過於遙遠,加上劇情漫長,只會顯得這則老古板的政治鬥爭造成疏離感的可能性增加,而這感覺上大部分當代莎劇導演會共同面對的困境,但劇團使用熟練的手法,他們使用了黑色幽默的形式,其中也帶入了史氏的方法演技,讓演出者們把最真實的世界觀通過舞台和劇本,創造出角色,然後體現出思想。其中道具的部分,以加入跑馬燈的方式去補強文字可能會產生的垢病,確實幫助了許多效果和「笑」果,而也能巧妙讀到演員的些微表情變化、呼吸節奏,透過跑馬燈,豐富其內容的資訊更顯不同。

  如何將當初開放即時互動、口頭評論的演出劇本,塑造為使觀眾自我投射、甚至沈浸劇情的演出。就這一點而言,看來導演無疑已經仔細地考慮,因此在演出中,可以看到類似槍殺代表物品、速食主義、產業不平等、親中等部分出現,而使用「台味」或是諷刺性質的語言加入,例如:加入演唱會般的橋段,引起觀眾熱烈迴響、把耳熟能詳的歌改編成諷刺文學;角色轉化成第三方,加入與觀眾謾罵互動環節引起共鳴,代表著對民眾的意見徵詢也可以不受語言限制,甚至共同參與,這些地方大大顯現出所謂「民主」的味道所在。

     並非所有觀眾都對原劇作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熟悉,我個人認為在這個故事內容裡導演不僅想利用角色來回應劇本,想更接地氣的利用物品來替代去探究結構性問題。例如:民主是否正在走向死亡?而知識分子能做什麼呢?目前為止似乎無所作為。與其說我們是透過問題,來認識台上的各個角色,倒不如說問題本身提供了一個說法。

《人民之王》的問題編排,舉凡如何相接、如何切入、如何轉換,甚或以劇本相對應的時事角色為何,都經過巧妙處理。例如演員在舞台上相對演示著不同的性別、階級、種族與地位,彼此之間難以消弭,且日益擴大的裂痕與衝突,並呼應著台上群體既想保有台灣作為一個國家的獨立自主性、又擔憂或將面臨的民主毀滅的威脅,同時串起諸多問題中舉重若輕的暗喻警告。然而,過程中讓筆者不斷反覆思索的,也正是對於角色呼應這樣的一個手法──不僅是對於導演有無把人物對應劇作的刻畫到位,而演員的詮釋定位有無偏頗,是否真可用同一套結滲透。這些問題,由於演出形式上有兩種版本,所以還有待商榷。在此筆者並無意否定製作本身利用嘲諷法的成熟與細緻,諸多細節(例如資本主義的「禁忌」問題會是什麼)也的確顯露了這齣戲的獨特性格。但更好奇的是,所謂拋離與建立關係、挖掘公眾議題、透露真實畫面,是否真有一套公式運用於不同性質的「群體」,這確實還有待釐清。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