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態 The Frames》沉浸式舞蹈劇場&實驗裝置展
Author: 李品潔, 2023年03月18日 23時23分
演出|賴翠霜舞創劇場 Lais Creative Dance Theater
時間|2022/11/18(五)19:00-11.27(日)15:00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第二校區 美術學院大工作坊2F
編舞與策展的結合,在170坪的展演空間裡,觀眾以遊走的方式,在展區中隨著表演者的步調移動。利用固有的空間打造出一個沈浸式劇場,利用運用裝置在空間呈現多部作品,現實與虛幻之中靈活調度,不直接切割這個有形的空間,而是切分成無形的時間,讓不同媒材的創作輪流播放、呈現,看似小小的舞台,利用多元跨域的形式把空間放大。以「展」的方式道出不同行業的想法與自我價值的疑問,用「演」的角度探討小人物如何以機械化工作模式讓整體社會順暢的運轉。
化繁為簡的動線規劃,不僅提供創作者不設限的揮灑空間,也能更聚焦在不同行業角色的狀態下,雖然說沈浸式劇場跟技術創新有很大一部份關聯,但身體的參與必然是最重要的,實際參與的是演員,不過也有很多部分是依循著觀眾參與的。整體空間利用的其實恰到好處,不過美中不足的應該就是進出場的動線規劃以及在小空間展演確實易被幕後工作或是其他所干擾,就好比原已進入隔離的情緒裡,忽然外面的光線照射進來,一切又被打回原點了,所以創作者在製作沈浸式舞台時考慮的不應只是演出的空間,更是整個活動場域。
只是筆者在此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台上的演員身體張力,被所謂的「藝術媒材」蓋過,那會不會失去原來想呈現的意境呢?像中間演出者並不會因為豐富的媒體影像而讓筆者失去焦點,其目光依舊在演出者的展現上,雖然不同媒材可以幫助肢體與畫面產生連結和意象,不過這還是發生了一些做跨領域演出會面臨到的困境,嚴格說起來彼此還是彼此,個體依舊是個體,並沒有因為互相幫助 而牽扯在一起,
雖然節目單上並未說明裡面會有何種元素加入,不必如此苛刻批判,,但不講舞蹈純講肢體,不論戲劇或舞蹈,肢體都是表演者極其重要的媒介,演出作品可以有影像、音樂、舞蹈、戲劇、甚至純肢體,而主視覺在一個作品中一定要能清楚明白他的地位,這是劇場不能迴避的現實,一齣戲的定位在哪?我認為這部分在做跨領域表演時是要交代清楚的,要不然又會變得很表面、甚至流於形式,這是筆者在這齣戲感受略為可惜的部分。
總體來說,筆者可以看到整場演出,創作著們透過裝置藝術的整合達到多層次的虛實空間,來表達各個角色對工作上的不同意境,不論其作品的動機為何,能夠將聲音視覺化、影像聽覺化,這在跨領域的道路上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表演回歸本質是演出的內容,而身為表演者應該重視的是其中過程的學習,因為撇開對於結果的期待,我們要想的應該是過程帶給我們的藝術價值,筆者認為此演出實實在在為跨領域的「對話」,要將自身所受的專業訓練系統,讓彼此接受與認同,而不被自身專業的角度框架住或設限,這也是「跨」界/領域表演中所需學習的態度。
對於創作來說,媒材的加入,使得創作者有更多不同以往的手法去做詮釋。跨界/領域雖是表演藝術的趨勢,但為了達成「跨」的目的,而降低本身的專業甚至拋棄,會不會失去原有當表演者的初衷,表演藝術者該有的態度是什麼?為何而創作?而結束後檢視自己當初創作的出發點,這其實都是我們做創作及表演要去省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