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牠們在幹嘛? ——「七里溪野視:影子下的清澈」王郁雯創作個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吳思鋒, 2023年03月31日 12時28分
評論的展演: 七里溪野視:影子下的清澈
《美好的一天-傍晚》,畫布、壓克力顏料 圖片提供|王郁雯
聽著一集podcast訪談,主持人問到詩意的展名「影子下的清澈」由何而來,藝術家王郁雯說,來自某一次溯溪體驗:「如果你在溪水上面走,想要看清楚溪水下面的東西是不可能的,因為陽光很強烈,會一直反射上面的東西;反而停下來往後看,透過自己的影子就可以看到溪水下面很清澈的......」開宗明義,已經告訴我們,野視並不僅是視覺經驗,而是更寬廣的。與現地複疊的身體經驗,一如黃瀞瑩在展覽論述寫道:「 呈現出三個維度的『視域』——記憶、感知與動覺」。
譬如三幅連作《美好的一天》依白天、傍晚、夜晚的時間層,色彩瑰麗、場景奇幻,與溪流生物比例不對稱的小人悠遊其中。讓我想到加藤亞樹以「小小鄰」為主角創作的系列繪本,不同的是小小鄰在城市冒險,這裡的小人則在水中共舞,而比例的縮小或放大,都為了讓我們重新調整觀看、感知世界的尺度。
這種「小」的敘事,除了具有童稚、非世俗的質地,也放大了感受性,同時讓我想到在李韻儀甫完成的訪談集《紮根於流動中的邊界敘事——臺東都蘭藝術聚落故事》,亦收錄了對王郁雯在臺東創作與生活的書寫。無論從她回憶2005年初至臺東駐村時,發覺臨對眼前景物卻無法立即發揮專業藝術技能寫生,抑或提及之所以參與反美麗灣行動,因在感覺到杉原灣受傷的時候,平時受到自然撫慰的她,必須付出自己的心力。這些心情,讀來都反映了一種不可全知的,「回應」的力量。
所以主角當然不會是人,創作者不就說了,《所有的主角》是那些她在七里溪相遇的生物,像是蛇、溪蟹、獼猴、溪蝦、豆娘、樹娃。她能做的,便是運用「紙層研磨」的創作方法,通過紙張一層一層的染色、上蠟、打磨,在重複的藝術勞動中顯影那些彷彿於波光般的褶縐裡游泳、爬行的「物種肖像」(借黃瀞瑩的用法)。
《所有的主角-溪蝦》,宣紙、壓克力顏料、漿糊 提供|王郁雯
《野生烤鱸鰻》,瓷、漂流木 提供|王郁雯
譬如在《野生烤鱸鰻》,也來自一次非常「真實」的相遇;她把鱸鰻吃進肚子後,用瓷做出牠的脊椎骨,用漂流木作肢幹,想像牠活著的時候。這些作品都非常具有直觀性,令人在觀看時感到愉悅、沁涼,我想,除了材料、材質的因素以外,也因為色彩與造型。
回到開首引述,創作者對某回溯溪體驗的形容,相對於有些人以為影子是人體的其他物,往往略過不提,河合隼雄在《如影隨形:影子現象學》則認為,影子能夠呈現人自我忽略的一面,進一步帶往「陰影」的面向討論,並且提出「感覺影像」,聯繫意識上層的理智和下層的無意識。我不知道在她「發現」的那一刻,在溯行、溪流、日光和影子,人與自然既直觀又摺疊地交會的當下,會不會也閃現了一個稍縱即逝的,不同意識層相互匯流的心靈空間。那裡不存在目的、被屏除在人際網絡、物質社會構成的現實關係以外,卻可能儲滿她對居住的地方,回應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