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在流,精神不死!《泰雅精神文創劇場》之微見
Author: 王立民, 2023年04月10日 14時35分
評論的展演: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泰雅精神文創劇場》
4月7日至4月9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上演的《泰雅精神文創劇場》,由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製作演出,上演後在社群平台掀起一片好評!「笑中帶淚」、「幽默風趣」,甚至被形容為台灣劇場界至今難得見到的以原住民為題材的優異佳作。
劇中主線故事從一位漢人女研究生(游以德飾演)進行原住民議題的田野調查,來到即將倒閉停止營業的「彩虹灣原住民文化村」,與三位泰雅族原住民之間產生的衝突與矛盾,以此情節展開因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影響與衝擊的議題。劇中處處可見編劇和導演聯手為觀眾展現漢人與原住民因文化差異之下的荒謬感。
從現場觀眾的即時反應來觀察,兩小時的演出的確時不時便引起觀眾的「共鳴」,可見得現今我們所身處的社會,這種文化差異下原住民的諸多生活樣貌大家並不陌生,但「又哭又笑」、「既幽默又嘲諷」底下,不同民族之間交流的龐大議題在一場「田野調查」的劇情中就能包山包海嗎?「假山假水假原鄉」的文創產業的場景就能諷刺或嘲笑當代的原住民現況嗎?此劇編導以各種精心設計的「符碼」隱藏在劇場手法中,讓笑中帶淚的觀眾在龐大的議題裡,各自解讀你心中所見的文化衝擊為何!
如在「語言」的使用上,從開演前的劇場Announce廣播夾雜著原住民族語、日語、華語,其中「拍照」一詞是用日語「写真」發音(Shashin),這個設定或許可以解讀成「文化入侵」,但反思,當我們生活裡產生了新的變化,出現新的生活方式和物品時,直接借用外來語是否就表示衝擊?又如劇中年輕一代的原住民高彼得(張念誠飾演),他不僅沒有人幫他取族名,還取了「中文化洋名」,卻也是最樂觀迎接未來生活的人。他可以跳原住民的傳統舞蹈,也可以跳街舞,也可以在原住民的傳統音樂裡融入街舞, 劇中三位泰雅族人就屬高彼得和女研究生相處最自然、最融洽、最沒有心機。 即便女研究生操著「字正腔圓」的華語說話(就像1980年代的國語文朗讀演講比賽),這樣在表演上刻意設計,仍然不減她心中想了解原住民精神的熱情。
「蔣先生」的劇中的符號已鮮明到無須解釋!隱藏在麥克風後面,頤指氣使文化村的原住民打包,只留下延長線、研磨咖啡這種現代的物品。文化是流動的,生活方式與習慣是變動的。到了劇情尾聲,他們慢慢將所有的東西搬上卡車,整個舞台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被撤光,剩下最後一個假人耆老,仍然一邊唱著傳統的歌謠,將假人耆老慎重地背在身上,帶上貨車,縱使假人耆老這個形象的符碼傳達的是文化已死,但如編劇所言:「無論別人怎麼說你,只要你記得泰雅精神是什麼,你就不用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