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薄 影像:難言之影》Infra-Image 何昆瀚個展|簡評
分享 | 瀏覽數: 296

《薄 影像:難言之影》Infra-Image 何昆瀚個展|簡評

Author: 許菱軒, 2023年06月02日 15時24分

評論的展演: 《薄 影像:難言之影》Infra-Image

《薄 影像:難言之影》展覽論述
「光」、「聲音」、「建築」、「物件」此檔展覽中的內容物,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在展示空間中獨有的美學刺激,這些刺激不同於感官刺激,能夠繞過身體直接以大腦做為接收器官,召喚出視覺與知覺上的「認識」,並透過神經系統向外傳導致視網膜和肌膚的皮膜上──在皮膜「內面」投影出影像、體感一般的感知幻覺(simulation),並與皮膜「外面」的實際體感(perception) 形成一種「次薄(infra-mince)」般的微妙差異。

這種對感知系統的逆向操作,為身體提供一種新的導向方式:大腦內部自行塑造的身體感知,不再依賴於身體外部實際的感官刺激,而是將實際感知上的矛盾與誤差,調節成個人在經驗、美學上所習得(acquisition)的模樣來理解,在這過渡的一瞬間,真實與虛擬,影像與實在物,都將從現實中碎化成光譜,重新組合成「觀者以習得技術作為詮釋的影像」。(來源:https://artemperor.tw/tidbits/14589

展場一隅

感知幻覺與身體實感

《薄 影像:難言之影》這檔展覽透過光、聲音、建築和物件,試圖重新喚回我們對於所見影像或所在世界的思考:當日常或習以為常變成一種刻意,我們還能相信我們的身體嗎?

藝術家透過對牆面本身的剝離、一系列的虛實感官碰撞,這些使我們感受到世界的五感究竟如何存在?或者是說,我們究竟是以何種方式理解這個世界?在科技發達的現在,眼見似乎不能為憑,所聞不一定是所見,這些感知幻覺和身體實感之間無形中創造出某種認知斷裂,而藝術家在這檔展覽中在在提醒觀者:請保有對視覺或其他知覺的懷疑。

 

薄影像

藝術家在進入藝術大學就讀之前,先就讀了建築相關科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時常可以看見他使用建築自身作為作品的材料。如同本次展覽中的幾件作品,由投影機的光源投射到牆面,似乎在為作品打光,或使觀者認為牆上投影的是作品本身。

踏入作品的領域之中,仔細端詳投影機投射的究竟是純粹的白光?還是牆面呈現出的斑駁痕跡?走近之後才發現,投射的牆面被打磨掉最外層的白漆,透出牆面本身的石灰色與矽酸鈣板縫合之處;而投影機投射出的恰恰僅是純粹的白光,如同一層薄膜的外皮,彌補牆面被削掉的外衣。

「薄影像」,貼附在原始建築身上的薄膜,這層薄膜的目的僅是透露出建築最原初的樣子。在藝術作品中,尤其繪畫,多是「加法」的構築出物件、畫面,建築的建設過程亦是如此;相反的,在這兩件「薄影像」的作品中,藝術家使用的是「減法」,透過削弱物件的外殼,從物件本身召喚出自身的力量,對觀者傾訴些什麼。

但在這裡,我似乎、幾近無法察覺薄影像所帶出的語言力量,在光影折射的過程中,某種能量好像消散了。沒有對照(另一組投射白光到正常牆面)的情況下,觀者似乎較難理解作品的脈絡、也無法體會建築自身的魅力何在,進而影響觀看作品時,較難抵達建築或藝術薄膜所遮掩或彰顯的語彙。

 

猝不及防的作品領域

猝不及防,是我對作品呈現的最大讚譽。先是本能的被投影機的作品展間吸引,來回往返有投影機的兩個展間,絲毫沒有留意到展間其他空間中,頭頂的風扇、吊燈,以及牆上的海報。就是此刻突然意識到:我在作品的領域之中。

展場一隅

風扇在頭頂嗡嗡鳴著,兩三台在頭頂轉呀轉的,有點吵雜;海報隨著風扇所呼出的氣流,時而向上時而向下的飄動著;視線移轉到吊燈,它也左右擺動著,亮晃晃的燈泡似乎快要故障,大概率是因為風的緣故吧。佇足在展間良久,才發現這些頭頂上的吊燈、風扇,還有牆上的海報都是作品的一部分。

展場一隅

風扇在頭頂嗡嗡鳴著,但風扇裡面並沒有扇葉,只有密密麻麻的擴聲裝置,立體的音效讓觀者察覺不到這一個風扇贗品,但身體卻莫名感受到風的來向;海報有規律的由左至右被吹起,再降下,原因是其背後的小裝置經由讀秒設計後,所製造出的視覺感受。而這讀秒設計是由風扇轉動之後,根據其擺動的方向及順序,進而推倒出海報、吊燈的「移動」順序。

當這些日常或習以為常變成一種刻意,意外踏入這樣猝不及防的作品領域,我們還能相信我們的身體嗎?

 

《薄 影像:難言之影》

展覽日期 | 2023-05-13 ~ 2023-06-10 

開放時間 Time | TUE-SAT 11:00-18:00 

展覽地點 Venue | 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