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忠泰美術館「亻 ─ 生而為人」
Author: Claire, 2023年06月24日 05時42分
介紹:
忠泰美術館在2023年的當代藝術展《亻 ─ 生而為人》透過11組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引導觀者進入「人的存在」這個毫無邊際的議題,展覽藉由「身體政治與禁錮」、「群我關係的構築」、「內在對話」、「不存在的存在」4個子題,回歸人的本質,尋找人類生存的本質並探索「存有」一詞,以及人在各種環境下所發生的可能性。除了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於世界上,展覽也以’’人’’為主題回應個人與他者的關係,和周遭人們建構的城市又是如何互動,都將影響我們組織「生而為人」的意義。
倪灝〈屏障 V〉、〈屏障 VI〉、〈屏障 VII〉:
倪灝的作品多使用複合媒材、錄像、平面攝影、雕塑、表演藝術等形式,探索恐怖主義、權力結構、消費主義、速度學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位於展間二樓入口處,藝術家利用常見於圍牆、戰場上的帶刺鐵絲網與生活物件進行重組,形成大小不一且互相交錯的圓,銳利的鐵絲網刀片上零碎地掛著人們使用後的現成物碎片,如毛髮、布料等,有些布料留下濕黏的痕跡令人格外不適。
鐵絲圍籬網暗示了人類被控制的交流與自由,當越過這條警示的界線將受到傷害,通常出現於軍事地域,表現國家邊境之間的政治性,族群與族群在這當中是對立的,劃出人與人的界線,儘管原先豎立在牆上的鐵網在作品中完全被平面化,那一根根排列有序的刀片仍無法消除其攻擊性,藝術家選擇將鐵絲網攤開似乎是對人們提出對於政治界線的質問。至於遺留在上面的生活碎片是人類在跨越界線時留下的傷痕,一種在暴力之後殘存的生命活動,比起直接展示受傷後留下的血跡,這樣的留存更凸顯人性的本質。
何孟娟〈阿梅〉、〈阿蘭〉、〈阿竹〉、〈阿菊〉:
通往二樓內部的牆上四幅影像輸出作品,用市井生活中普遍的梅、蘭、菊、竹命名,描述受華美物質包覆、彷彿漂浮於空中的現代都會女性在台灣現實居住的環境裡,以由下往上的視角,呈現年輕女性的處境。作品裡的女子身穿奇異,帶有日本次文化、復古風的味道,亦如同Cosplay的虛擬腳色,是種介於現實和夢境之中的表現。至於後方常見的台灣街景呈現了某種壓迫感,書房角落、被公寓遮擋的天空還有窒息的色調,只有女子的表情和肢體動作顯得放鬆和自信。
這件作品從特殊的視角觀看女性的姿態,像是跌倒般趴在地上的姿勢和身上時髦厚重的衣物在狹小、令人不舒服的空間,還有人體的大小剛好被四四方方的畫面框住,形成對女性的壓迫。由於拍攝角度由下往上擷取女子趴在透明玻璃上的畫面,更突顯了裸露飽滿的肌膚,衣飾的細膩與華麗感也一覽無遺,尤其這樣的角度能看到女性平常遮掩的部位,成功引起了人們的遐想。
耿傑生〈合群系列I&II〉:
耿傑生擅長用獨特思維引領觀者以非尋常視角探究人與社會群體、物體及空間之關係,從創作之始,「如何描述人」就一直是困擾著藝術家的問題。「合群系列」靈感源自他大學畢業時的迷惘,面對「繼續創作」與「投入職場」的選項,他以穿西裝、打領帶的符號象徵「上班族」群體,替每個球體上的上班族一一取了英文名字。
展場內數個搖擺不定的不鏽鋼球體上站立著同樣亞州臉孔的木雕男性人像,穿著同樣的西裝,不斷的重複有規律地搖晃,機械般的行為如同社會上社交的縮影,這些小人的數量與彼此細微的差異組合成「人群」的概念,觀者可以穿梭其中,其樣態和周遭景物也反映於人像底部的鋼球,指出既有的社會體制和秩序。作品展現了人們對於身處大環境搖擺不定卻又遵從的感受,在龐雜的體系下尋求認同,而展間面對的是透明的落地窗,直視台北市街道的視角投影到鋼球上更顯得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