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Roni Horn與美術館觀看機制
分享 | 瀏覽數: 116

Roni Horn與美術館觀看機制

Author: 曾思綺, 2023年06月24日 12時24分

這次藝術家挑選的展覽地點為文心藝所,一個位於許多科技辦公樓之間的復合型藝廊。

現場的布展方式很乾淨,每一個作品之間的距離,都可以有讓人重新喘息的空間。

 

第一眼吸引我的注意的是在地上的一個黑色雕塑名為<<Black Yes>>,正上方是很光滑的表面,顯然是被精細處理過的一種很刻意為之的光滑表面,側邊則是粗糙的質感,更加凸顯了上面的光滑質地,好像這個環境周圍的東西都要被這一個光滑表面給吸進去,好像是一灘水的擬像。在這件作品的旁邊,有一面牆都是關於水的攝影平板畫名為<<Still Water>>,可以看出來在這些攝影的質地裡,藝術家做了很多感受上的分析,好像閱讀了一張又一張的攝影作品,那樣的閱讀方式是更加被質地吸引的。從這裡回過頭去看見<<Black Yes>>,似乎被拉向更加深的維度裡,藝術家在處理質地拿捏的恰到好處,當我重新回頭看這件作品時,我被震懾住了,那樣光滑表面下好像藏有很多很多的質地,但都在那樣的像水的質感裡,被抹平了。

 

在這次的展覽裡,讓我更感興趣的是兩根很長的棒子,上面寫了英文的單字,名叫<<White Dickinson>>,其中一根是很好閱讀的英文句子,另外一根則是很不容易閱讀,好像顛倒了什麼,但還是可以在頭腦裡面把顛倒的東西修正成看得懂的文字。後來去拿了導覽手冊時,發現那根難以閱讀的棒子,在手冊裡面的檔案中是很容易閱讀的,重新看後才發現,在擺放那面的背面才是正面,原本以為是藝廊的工作人員放反,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次展覽的擺放與設計都是藝術家親自參與的。後來我重新看了這些作品,我才看見這些敘事,同時也因為這樣的觀看讓我想起了在白盒子裡的觀看體驗。

 

這些作品總是放在白盒子的空間裡,這裡本身就有觀看邏輯,藝術家好像在那跟棒子上提醒我們觀看與思緒的微小單位,但作品在白盒子展出時,這些觀看又被納進了既有的邏輯裡,因為展場空間的特性、打光才有辦法讓<<Black Yes>>的光滑顯得這麼刻意,才有辦法吸引觀眾的注意。白盒子裡的觀看經驗似乎都有一個可以依循的規則,只要走進了那些規則,作品是可以被閱讀,與溝通的,每件作品依附著這些觀看而生,進而越來越是一個模板的模樣。

 

這次的展覽很清楚地說明了,那樣的觀看機制是如何的有效,是如何透過媒材之間的轉換,喚起觀眾對於材質的知覺,在這其中可以擾動我們的是什麼,藝術家在處理這些媒材與觀看經驗上拿捏的恰到好處,不會讓人過分失焦,同時清楚知道每一件作品在觸及什麼。我尤其被<<White Dickinson>>吸引,在知道那些反過來也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時候,好像就是藝術家在利用這些觀看機制為作品添加一些有趣的成分,但同時也感到困擾,在有趣的提議裡,能在白盒子裡做到的事情,可以被操作的恰到好處的方式,是如此難,甚至只是作品的一部分環節,藝術家的作品可以因為展呈而有所加分或扣分,這樣的觀看邏輯是我們一直被提醒與面對的,我們豪無止盡地找尋每一件作品在這個規則裡的最佳解,我們在觀看時,不忘記自己是在觀看一個展覽,或是在展覽時我們該如何觀看,與展覽空間內的作品一起參與在那個觀看體系之中,才能夠得到更多。整個展覽就像一個觀看的實驗,藝術家透過自己的作品,引導觀眾在展覽的空間裡進行觀看的經驗,而觀眾也因此被拉進這個觀看體系之中,這樣的觀看方式讓我對觀看本身有了更多的思考。

 

至今,白盒子似乎越來越限縮,那些觀看其實隱含很多的排擠,在規則之外的觀看,是難以被執行,是被提出疑問的。在這樣的空間裡,可以怎麼操作規則,讓現在不被收攏的作品放進這裡,卻不至於影響作品初忠的展呈方式,這或許是一種未來可以期許打開規則的一種可能性。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