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一百坪的散步練習 Measured in feet>觀後感
分享 | 瀏覽數: 291

<一百坪的散步練習 Measured in feet>觀後感

Author: 呂芷欣, 2023年06月24日 22時21分

評論的展演: <一百坪的散步練習 Measured in feet>

一百坪的散步練習 Measured in feet 是近期在鳳甲美術館的一檔展覽,展期2023 .06.022023.0730。展覽「一百坪的散步練習」以寬敞的體感狀態,運用空間部署的方式,指向私人與公共的間隙在改變的過程。展覽中許多作品在討論人 與建築空間(社會)生活的關係,令我感興趣的作品是以下作品:

進入主要展區之前先以何彥諺的<睡眠大廈the Sleep Building>第一部分的影片開場(圖一)(總共分成三部分:一組空間裝置及兩部影像,文中會講述其中兩個部分),影片中拍攝著一位熟睡的孩童,畫面周圍的景象使我憶起小時候上學,會集體打地舖在地上進行午休,不乖會被懲罰。從幼稚園到高中,身體記憶被訓練為,在定時定點知道需要進行「午休」,這種集體性的行為是被訓練出來的,從以前就有種在那個時間裡,我的身體自主權不是我能掌控的感受,很不理解這樣的規定。

 

通過此影像在進入主要展區的入口處有 鄺鎮禧的 <反饋(逐步)Feedback(step by step)>(圖二),通過這件作品時,體重計上一塊一塊的玻璃板在行走的過程會微微下壓,體重計反饋計算著腳步的重量,時而發出金屬轉動與零件擠壓的聲響。在過程中令人警覺需要放輕腳步,感覺正在進入一個辦公空間(剛好鳳甲美術館就位於辦公大樓內),踩在作品上需要躡手躡腳注意是否打擾到他人,有點像是辦公室的守則,辦公室是一塊公領域,在那其中又有一塊一塊規格化的私領域提供給員工,行為舉止影響到他人便是不合規範的,在捷運上這種感受也很深,而捷運上的空間感又與辦公室不同,在捷運上彷彿眼神不與他人交會,那個空間就會是屬於自己的。在曾哲偉的<共同研究 Co-researcher>中所展示此次展覽論述文件裡面提到一句話:

「因為永遠有人看著你,因為永遠被人看著,所以能夠使人保持紀律,永遠順服。」《監視與懲罰》1978

其中還有提到:「身體因慣性而產生的記憶,與空間的政治性交互討論,慣性是一種透過動作學習而來的機制,它會受到事件、經驗、環境與群體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進而養成或改變的記憶。」上述兩件作品都帶給我在生活上那些被養成之守則的行為反思。

往前行走通過<反饋(逐步)Feedback(step by step)>後便可以見到睡眠大廈剩下的第二部分的空間裝置,藝術家將類似房間內的牆體,片段擷取下來,如同(圖三)所示,在牆體的上面有著小手與身體移動的影子(圖四),(圖三)的右下角是一小塊像孩童木作層架床的部分體(圖五),上面有著小手的素描(圖六)而(圖三)中間則是一個像電視櫃的物體上面有五格漫畫,視角是第一人稱,旁邊展示著公寓一層的平面圖和月亮的素描(圖七)。(圖三)左邊是一個桌子型態但上面放著窗玻璃,玻璃下面有一些文字(圖八),(圖三)最後面是衣櫃的門板上貼著長鏡片上面有著霧氣與手指抹去的痕跡(圖九)。不過我覺得重要的是,整個利用分散的空間零件拼湊出空間曾經存在的空間,小孩子在這生活過的痕跡都一一有跡可循。

在觀賞這檔展覽的過程中,不斷覺得在鳳甲美術館這個場所策劃這檔展覽很合適,「這層」美術館就位於辦公大樓的樓層內,而何彥諺的空間裝置將房屋內的牆角、床鋪、櫃子、桌子、衣櫥門上的鏡子,截取一小部分分散擺放放在展場,讓人非常進入策展人所說的概念:空間內的牆體被拿掉了,視覺上推阻礙被摧毀了,整層樓成為一塊巨大的開放空間。而魏柏任的作品<敗口 Fissure>(圖十)與楊季涓的<下雨了 It’s Raining>(圖十一)、 <春日午後巷子裡 Alley on a Spring Afternoon>(圖十二)將我的視野從建築空間內拉到了建築空間外。<下雨了>先將我的視線轉移到窗上,而<敗口>再我身處的位置轉移到建築物與建築物規格化擺放,中間形成的空隙中,而那就是那敗口的藏身處。從敗口再往外看出,彷彿可以從巷與巷的縫口見到 <春日午後巷子裡 Alley on a Spring Afternoon> 陶製的零件週期性的彼此錯落碰撞,那聲響在短暫閉上眼時,彷彿身歷其境在路口的平交道。整個展覽在內部的空間裡規劃了室內的視野也將觀者帶到了其之外的場域,是檔事後回味,觀後感非常舒適的展覽。

 

資料來源:

 

<一百坪的散步練習 Measured in feet>現場導覽手冊

 

曾哲偉的<共同研究 Co-researcher>中所展示的展覽論述文本

 

照片來源:筆者拍攝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