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荒涼的表情 Retain a Desolate face》-李傑個展
Author: 陳思冠, 2023年06月25日 20時42分
評論的展演: 《保持荒涼的表情 Retain a Desolate face》-李傑個展
「『保持荒涼的表情』這個展覽跟什麼都有關,不論是香港的抗爭、世界的局勢、日常生活、憂心、悲傷的事情,這些通通都是跟展覽相關的事情。」
-李傑
(文字內容取自關渡美術館臉書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TNUA.KdMoFA/posts/10159572981308418/
以下是我身為觀者、藝術學生、創作者且蒐集了一些藝術家資料、創作過程訪談後對此次展覽產生的觀後印象 :
規劃形成的路線
被放置的畫作
散落一地、受到撞擊力量的物件
被處理過的玻璃
附著在牆上、平面的影像與文字
明明是只有作品留在展場內,卻好像若有似無地感受到創作者曾經在場的痕跡,從而推測這裡發生過了哪些事? 我想像創作者在場內來回渡步了好幾回,丈量製作的展牆高度與天花板的距離,光從地板投影機往上投射的角度,拉了一半的窗簾,美術館外的光線頓時被削減、塑形。展牆推好,投影,播放音樂,作品和空間動線,什麼東西需要再微調,我們需要再拿捏一些自己與這些作品的「距離」。
「如此貼身親密卻又無法被明確辦認的」這樣感覺的展覽調性,似乎就先說明了李傑的展覽並非是由我們去拆解物件的製成手法、形式上的辨認、象徵式的理解脈絡就能夠一次說清的。若要多說一些可能有點關係的是:「物」(紙箱、材料、塑膠箱、被擊碎的家具)在此的意義已經不再僅是被解讀的對象,更像是遊戲中的夥伴,透過展場內剩下的物件、場地被調整後剩下的光線範圍、留下的影像訊息...從這些物件被配置的狀態,一方面暗示可能存有問題意識,卻又好像沒有,游移在這樣的矛盾之間;另一方面也延伸想像創作者的創作狀態。
參考:王柏偉老師,〈物件與圖(影)像敘事〉,《藝外雜誌》,2014,網址https://www.academia.edu/8607705/%E7%89%A9%E4%BB%B6%E8%88%87%E5%9C%96_%E5%BD%B1_%E5%83%8F%E6%95%98%E4%BA%8B
藝術家自述
有時候,人精神疲累的當下,會變得有攻擊性。而且是不負責任的攻擊性。有點像突然間變蠢了,沒法面對反應不來的赤裸。最後,他讓自己變成一個笑話, 日常的恐慌竟然變成他所有反應的依據。他不太看得清楚自己,誤解了當下的自己,正為了自己的關懷而活。人本來就不太可靠。
他誤以為心裡的洞,是腦袋和心裡的天空,把一次又一次的羞恥堆填回收,種出土壤,嚷著吵著又是一片廢墟,他竟然已心滿意足。當批判和抵抗,只剩姿態。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塊大小不一的自信。有一天,他心裡的那一塊自信,漸漸變成自重,原來很像一場人生最大的告別,無法阻止。對他而言,特別寂寥無聲。他內在的某個部份,依依不捨地凝視這改變,沒有任何動作。他第一次認知凝視可以不帶任何情感投射,凝視是安靜的呼吸。他控制不了這眼神。
在閱讀展覽給出的文字內容時,像是投射了某種角色進入內容的情境裡頭,不確定對話者是誰的短暫節錄,也像是電影裡主角內心憤憤不平的旁白。
對我來說,李傑的展覽重要的從來不是他可能指涉什麼,正是與一切事物看似有關其實也無關的模糊地帶而產生命題。作品給予觀者的僅是一些共通的感覺 : 像是內容似乎在罵著政治、社會事件,卻又像只是討厭團體中的某位朋友。在此狀態,一是在此我們產生了對話思考的對象物無法確認,同時則是表示敘述的內容範圍是散射的。二是藉由這樣灰色地帶的定調更能使觀者自由地拓展對於創作、作品的想像。
又如李傑拋棄使用聚光燈,採用建築的自然光照射位置做擺放的行為,也很清楚的說明了對於場域的看法,美術館像是創作者一起遊戲並對話的地方,藝術家不再只是將作品做好搬過來提供觀賞而已,更像是過來玩的,來認識這個地方,對觀眾表演藝術家與此地空間的對話狀態。
結論
講到這總懷疑自己是不是超譯了,可這裡的「超譯」卻可能是展覽有辦法帶給觀者想像、拓展光譜的重要之處......我們一定需要明確的議題嗎?我們必須承認,無論在生活、藝術或創作中仍存在著封閉、內向、無法言說的地帶。在一個身為觀者也是創作者的角度來看,若一個作品指涉了明顯的事物討論,只為了能開放討論藝術的範圍,觀者或創作者急於幫作品尋找一個準確、鮮明的議題或是立場,有無可能僅是出於對無法明確定義之事物的不安與焦慮,卻否定了那些存在但安靜的事物?
而這場辦在關渡美術館、此場域作為創作上的教學展演與正式展覽之間的重疊狀態基礎上的展覽,這樣的調性看來又更為合適。
如果作品要靠排山倒海的文字甚至文獻才能闡明意義和解讀,哪藝術的價值何在?「我做藝術就是要把文字或其他媒界不能表達的東西表現。」記得李傑曾對記者說過,他想表達意念,卻更想隱藏自己。
(內文取自 https://lj.hkej.com/lj2017/blog/article/id/88274)
圖片來源皆取自於關渡美術館官方網站
參考: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wchs/2022051302
https://artouch.com/people/content-64606.html
https://shugoarts.com/en/artist/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