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力的嘈雜》蔡芝其創作個展
Author: author name 曾名澤, 2023年06月26日 00時32分
評論的展演: 《未力的嘈雜》
「未力的嘈雜」蔡芝其創作個展
二月「就在藝術空間」的展覽「未力的嘈雜」,藝術家蔡芝其,將日常接觸影像經驗的過程解構,在繪畫中去詮釋了當代人在攝取影像、製造影像行為及感知,藝術家以某種第三人的視角解釋這種影像生活的的行為(不論被察覺或無法察覺的),這也如同展名「未力的嘈雜」的緣起,影像的製造與運作機制,如藝術家在訪談中提到「未力」表示以一種不被注意存取影像的過程、「嘈雜」則可以被看作是種影像運作的方式,看似遙遠地方的雜響,但就像背景音一般,淺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面對影像的意識。
可以觀察到展場裡錯落相間各種不同大小的畫布,擺放的的形式也不一定都是傳統平面繪畫上牆的展覽形式,一些作品被置於台座之上,這種特殊的展陳方式讓我們去注意到整個展覽空間與作品變成了一個要被述說或者存在的意義,觀者不再只是專注在畫的內容物的表達,而是也要關注畫的本身(質地、尺幅、色彩)之上。
我一開始知道這位藝術家時,是在網路上接觸到他早期的繪畫創作,深深的被那種 厚薄相織的畫面構圖所吸引,筆觸與顏料帶出的繪畫性的特質充滿閱讀空間,其中創作的精神與出發點讓我想起之前在關渡美術館的展覽『弱繪畫』,藝術家創作的狀態、時間、經驗具有共同的基調,像是日常低語的呢喃、或者又是回應當今世道的現象的創作行動。而這次展覽的內容雖然在繪畫呈現的方法上與以往不同,但仍具備藝術家自己本身的特質在,但被刻意排除在這次的系列之中,藝術家想要在這之中保持獨立的客觀表現,而且也如前所述藝術家也在說明著當今影像世界的現象,藝術家以「寫生」的字眼形容創作的方式,以一種觀察者的角度、對影像的知覺、平放的繪畫過程,就如同寫生的狀態一樣去形成作品,不去介入或是不把自己放入太多。
這些作品之中人物被去形象化像是這一切都是曝光值都被拉至最高的世界,整個畫面彷彿在虛無飄渺之中,我們無法再在畫面抓到一個真實的邊界,色彩與顏料好似被不斷重複摩擦、刪去,濕潤的色塊的畫面像是低透明度的圖層浮在畫布之上。觀看的過程和畫面一樣浮光掠影,好像我們在閱讀影像之時也是如此,一切被快速帶過、特別在當下被記錄擷取最終也指數以萬計的日常之一。這好像是我們在當今數位化的世代裡,人們總是在追求著某種獨異性,萊克維茨提到在這個數位化的今日,不對地更新自己、更新生活展露在這些社群平台之上,好像我們活在這之中是真實的但卻像是擁有好多分身不斷轉換流連,但這一切都基於一個看似自由但充滿限制的框架裡,不斷的被餵食這些速食影像、資訊,在這最後我們真正保留或記得的又剩多少呢?
參考資料:
我們都有過不去的那一層,但沒關係 ——藝術家的畫外之音,專訪蔡芝其
https://www.nonsense.com.tw/review/834
就在藝術空間 蔡芝其
https://www.projectfulfill.com/340813343720854-tsai-chih-chi.html
感性與行動的重新部署:對於台灣當代繪畫的延伸觀察 王聖閎
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633/789
獨異性社會:現代的結構轉型 安德雷亞斯·萊克維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