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山與海的異人》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
Author: author name, 2023年06月28日 17時45分
評論的展演: 《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此次展覽的主軸環繞在「亞洲」上策展人製作了概念藍圖,圖表中心的「空無」空間,包含曾經的歷史殖民、地緣政治、技術革命、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以上提出的例子締造了今日,但是,他們認為這些不足以描繪我們的世界,如何創造性地思考「空無」,以及如何在「空無」中創造性的思考?圖中另一股垂直力量是從對流層的「雲端」延伸到地殼深處的「礦物」,透過這條連結開啟非人視野,展開超越人類尺度的空間觀,進而引發主核心問題是再次思考亞洲未曾完成的解殖計畫。
引文裡提到,重新思考亞洲思想體系更重要的觀點是『空無』的概念,空無不只是缺乏,也不只是缺席,而是創生可能性的場所。「山與海的異人」背後深藏的或許是一段歷史事蹟;或許是一群少數民族;抑或一個神話信仰……中心主軸是探討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至於關係是什麼?是分離、對抗、和諧都希望可以創「生」,生可以說是死或說是通往嶄新的一個世界,重回原點,循環後到頭來還是往「生」了。
展名的發想來自日本古語延伸而來的異人,指涉眾多的「他者」 — 不只是靈體與神,還有薩滿、異國商人、少數民族……,「異人」日本古語「稀人」由日本民族學者折口信夫提出,原意指的是帶著禮物,遠道來訪的神明。在我的解讀異人也是自然中的一個角色,是通過與世界交織的另一個途徑,從他們的背景故事,可以探討出創生的知識。他包含著在特殊場合(異)發生神與人心靈交流的產物(人) ,一場儀式慶典的舉行是回應給神明牠將帶來知識和智慧的禮物。
從亞洲大塊面縮到小範圍的「山」、「海」浮現「贊米亞」和「蘇祿海」,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自然界中的特殊地形,是天然屏障,是汪洋中的邊緣地,更是少數民族的生存地、難民的庇護所、海盜交易的侵略區……,在這樣的歷史考古遺跡下,藝術家們透過作品呈現,他們對於整個時代性受爭議對待的各種事蹟,從自身發源地向外挖掘,其實可以找到共同點。
此次展覽特性除了理念思想涵蓋範圍多元化,作品本身還是來自亞洲各國藝術家的創作。多元化是現代藝術很重要的一個元素,發展在技術上、理念上,以多元媒材去呈現藝術家多元的想法,去實踐顛覆以往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
這件作品名為〈處女地〉,主要是在描述台灣曾經被佔領為殖民地,背後更深一層的含意與台灣本島是熱帶氣候類型有很大的關係,正因這樣的因素導致容易繁殖瘧蚊,歐洲在過去大航海時代的殖民過程,發現南美原住民以金雞納樹皮來治療瘧疾,於是金雞納樹提煉的奎寧成為人工疫苗發明前,防瘧的唯一解藥,奎寧的功效為殖民者提供了深入熱帶島嶼的新機會,成為另類的帝國武器,讓殖民地成為有利可圖的新領土。〈處女地〉以一座臨時性的酒吧為舞台,地板上散落的玻璃管透著螢光,管內裝填琴酒與奎寧混合成的液體,奎寧作為「解藥」帶有多重含義,殖民性亦如同病毒,深入血液、骨髓,深藏在我們意識之中。
藝術家丁昶文擅長利用混合媒材進行空間裝置,這件〈處女地〉也不外乎,以採用實質玻璃高架地板,裡頭設置裝有琴酒和奎寧的玻璃管,透著不同的螢光,和直立式玻璃板夾層著帶有熱帶意象的葉子從旁而生的布局,以及利用多媒環繞式播放多頻道錄像,呈現混合媒材碰撞出的視覺和聽覺的震撼效果。
對於山與海異人的解釋與想像 : 例如舊城新人,台中舊城區在歷史的更迭下,城區中再不同的時間來了新的身分的人,有些人成為了暫時性的異人,但不久之後,便褪除了異人的身分,環境與人的關係到底是由誰來命定?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層關係?從政治、社會甚或文化上對於這層關係的詮釋或許也牽動著我們的當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