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Sophie Calle 《極度疼痛Douleur exquise》
分享 | 瀏覽數: 139

Sophie Calle 《極度疼痛Douleur exquise》

Author: 陳思冠, 2023年06月28日 21時14分

評論的展演: Sophie Calle 《極度疼痛Douleur exquise》

Sophie Calle 《極度疼痛Douleur exquise》

 

  剛認識Sophie Calle這位藝術家是從《The Blind》 這本書,那是一本以盲人世界出發的攝影書,裡面收錄了盲人對於美的畫面的想像描述,加上Sophie Calle自己拍攝的照片作為盲人描述的對照場景,並在書中另外一頁以點字方式描述盲人所說的內容,像是盲人自己可以讀懂,而不懂點字語言的觀者則是用最直覺的觸感去感受影像與文字描述內容的想像氛圍。現在回想,似乎這本《極度疼痛Douleur exquise》可以做為《The Blind》中對於「作者」身分來回切換的提問的參照。

  而後陸續認識他的其他作品時,在書店架上看著書腰推薦寫著Sophie Calle是「被譽為『將個人私密性推向藝術高度的操弄大師』」,又此書《極度疼痛Douleur exquise》為「法國當代藝術教母 第一本中文版作品」,這本中文版設計書封裱了深紅色的絨布、書口燙鉑,看起來非常精緻,配上煽情的標題《極度疼痛Douleur exquise》,還有對於Sophie Calle強調的個人性的魅力引起好奇,他被強調不只是作為寫作者、編輯者,而是以此書籍形式作為藝術內容的藝術家,實在很難不引起注意。在前述的影響下,我開始思考,純粹書籍的創作者與要參與進「藝術脈絡」裡的創作者有何不同?是作品的對象嗎?或是意圖?我想Sophie Calle有做到的是模糊了關於這些定義的界線。

  書籍、影像、文字敘述這樣的作品對我來說,是我感受到但卻很難去講清楚為什麼有感覺 ,在自己的學習過程裡因討論面向方法太多,脈絡的來源、分支太過錯綜複雜,而不確定從何下手在「藝術理論」範疇做分析,理論基礎上的對象為誰?為誰說話,文字之前擁有的權力跟站在評論的地位是什麼。我是應該解剖他們?但這樣的行為隱含的意義又是什麼,理論跟感想之間要負責任的不同之處是什麼......在對一切都不太清楚的狀態下我還是想試著談談看,把這份藝術理論報告當作是個切入點。

  許多人對她的評論會提到關於『作者意識』這件事。以下則為我的理解.....

  在前半段開頭讀者就馬上被預告了故事的結尾,而後再每一次翻頁的過程像是搜查、檢視般尋找關於戀情為何失敗的蛛絲馬跡,作者挑選了關於回溯痛苦發生前的日子的影像,並在照片上方一一倒數著日子。則後半段說明這場療傷計畫,將自己與他人的事件並置,讀者不斷在作者的事件情境與他人的故事中來回。

  先從作者挑選的影像中開始,不禁就會想著他是如何決定這張照片作為一天的證據又或是影響情感因素的可能證物,我們似乎成為中間的見證者、又或在他的煽動前提下的審查者。另一層關係則是她在書裡其中意圖是要獻給對方(男朋友),像是要擾動這段關係,在觀看這場像是戰局(卻其實根本沒開戰)的我們似乎成為這場關係裡的一份子,(設想另一方的生活畫面,想要對對方索求回應)觀者不僅是旁觀,而是間接的參與這段關係。後半段則是開始重複閱讀作者跟他人的「痛」的感覺,直至對於這樣的情緒感到麻痺,在除了文字以外的部分是影像,這裡的影像既是輔助重現痛苦經驗的場景,也像在證明她計畫中的對象所感到痛苦的「事實」依據。也許可以從這裡討論關於創作者「在場」的問題:藝術家在這場計畫裡,先呈現了自己的痛苦經驗,再給出他人的痛苦經驗,但我認為並不是只有在書上來回切換作者與他人的故事就可以說創作者模糊了「作者在場」的定義,擁有新面向的作者意識。反而是引發我對「非作者」的認知範圍再思考,透過藝術家本人的宣稱,我們才將其他分享故事的人認為是參與者,那麼參與計畫的人/分享痛苦的人是否為作者?也由於Sophie Calle有明顯的意圖將純粹的觀者成為一起療傷、感受痛苦逐漸淡化的過程的參與者,那麼在這裡 「作者意識」的突破更可能是重新提問誰才是作者,以及身為純粹的觀者在共情、置外經驗他人的痛苦以外的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想像?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