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做風暴——「位差LE DÉPHASAGE—古睖.久古、莊馨怡聯展」
分享 | 瀏覽數: 749

做風暴——「位差LE DÉPHASAGE—古睖.久古、莊馨怡聯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吳思鋒, 2023年08月31日 01時49分

評論的展演: 位差LE DÉPHASAGE — 古睖.久古、莊馨怡聯展

雖然每件作品乍似壓縮到很小的尺度,格局卻很宏大,甚至可以像是在問,五十年來一條冰川的水位升降,抑或年均溫一旦上升O.1度,會對人的體感產生什麼變化,這樣的地球問題。只是兩位創作者,古睖.久古和莊馨怡,不是用科學測量環境,而是用自然測量環境。

對兩位成長於花蓮而後旅外的創作者來說,展場所在的松園別館,其實是他們熟悉的場域,以至於「現地」創作的意義除了空間以外,也包含地方感,還有擺放於展場供人取閱的單張說明上,展名添加的副標——與記憶的渡口。

古睖.久古〈短短的氧氣〉        圖片來源|古睖.久古提供_edit睖.久古〈短短的氧氣〉        圖片來源|古睖.久古提供

看展時,恰好遇見正在顧展的藝術家,喔不,他們每天都在,不過拜此之賜,不然我不會發現佈於松園木棧道的〈短短的氧氣〉原來落在好幾棵松樹身上。古睖.久古選擇用14K金線和松針纏裹在一起,每一棵樹的松針無數,必須仔細地看才會察覺同中有異。它喚醒了一種微型的私密感,可是又不僅如此。「已作品化」的松針,會隨著樹長大、外脹而逐漸脫出、下滑,在這裡,松針好像就是松針又好像不是,它的脫出與下滑為松樹長成的自然現象,藝術家並沒有要試著改變它,只是將它與金線合而為一,但一經人的中介,自然物、自然現象就開始變化了,私密感也就慢慢地外張,延長或延遲為具流動感的時間意識、空間意識。

莊馨怡〈紀.念15        圖片來源|莊馨怡提供

同樣使用松針,莊馨怡佈於小木屋的〈記.念15〉,則用蠟為底,輕輕地捏合松針尾部,讓松針在屋內直立起來,像一個個小燭台置於地面,至少有好幾十只吧,同時任由屋外光線灑入。時間、微風與光線牽動身體感知的細微變化,或說,在這樣的時刻,「時間」才會浮現。而蠟上面留著捏合的指印,銘印了「曾在」的痕跡,在蠟和松針兩種物質之間,殘留的指印卻充滿了離席的意味。

在這場展覽,創作者總是會找尋與作品中的自然物相似的非自然物,並且盡可能不使用可以很快固定的文具、美勞材料,把相異的兩者具體結合為一,此舉留下了人為的藝術勞動痕跡,而且因為需要縮入微細的尺度以做出作品,非常耗費眼力與手的勞動,所以無法均一地穩定結合時的鬆緊度,或者大小,必然需要容許失敗、不標準。我以為這正是此展具有啟發性的地方,因其隱然勾出了一種脆弱性,所以「自然」不再為幫助我們穩定情緒的文明慰藉,而是通過藝術創作所中介出來的「不穩定」的當代情境。

如果這是一處記憶的渡口,這裡的記憶並不指向還原,亦不藉由紀實性的素材與審美表明直接的在場性,接近的是記憶的動態本身,讓一切流動起來。創作者觀察、運用所有「現地」的材料,為讓現地像松樹一樣繼續用肉眼難以察覺的速度生長。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