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以土為母——「冶山—陳政罡創作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1133

以土為母——「冶山—陳政罡創作個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吳思鋒, 2023年09月30日 16時15分

評論的展演: 冶山 陳政罡創作個展

展場照,左為《山川對話錄源冶》         提供|好地下藝術空間

先從佈在最裡面的一件錄像裝置《山川對話錄源冶》說起,創作者分別在砂婆噹溪、曾文溪的河床,用河床的石頭鍛敲紅銅,終止的畫面為「退火」,溫度燒到最高然後冷卻以增加金屬韌性的金工工序,燒的柴火猜想為就此撿拾的木頭。讓人想到巴舍拉於《土地與意志的遐想—論力的想像》說:「人們很快就會懂得,金屬甚至是火之極點的夢想。它不僅生在火中,還從火與土而生,從火的過度而生,被火的狂怒想像,帶來想像的所有超越。」

在專擅金工的創作者這裡,這一趟從室內走向戶外的創作之旅,卻把金屬帶回了石頭與溪流,就像在展場擺設最多的就是石頭,譬如沿展名於牆面連綿如河的石頭線型,其中有一顆並非真的石頭,石頭上的白線則用翻模線代換,該作《山川對話錄—溯》名之。而整個展間的光線偏暗,主要的、狀如樹影、河脈的光源,幾乎都打在壁上、地上的石頭,以及模倣自然或生物的金屬。後者,譬如《輾》,據展覽提供的資訊,源自於他在學校與宿舍往返經驗中,見到在馬路上被交通工具輾至變形的生物,他拍下照片、為其哀悼,另一方面,勾起他做金工時的自我懷疑,基於工藝與藝術在現代藝術體制中的分離。所以他將生物照片放在厚銅片上,鋸下,同時投射自我懷疑在槌銅片的力量上。

《輾》,2022         提供|好地下藝術空間

從創作自述中,這次的個展的問題意識便為:「......時至當代,純藝術領域不斷以驚人的速度趨近我們對於藝術想像認知的邊緣,在這樣龐大的思潮中,金屬工藝對於當代人類來說是否應有不同面貌的詮釋方法,而以金屬作為創作媒材的人們又如何自處?」而他選擇的路徑是,回到材質與材料,回到人與自然。

就此,我以為創作者回到了模倣的美學態度,不求造型審美之變,也不急於踏上觀念化的操作,而是走出室內的工坊,盡量接近材料與材質的原場域,用真接近美。譬如《土之身》,用 竹、構樹皮、石頭、乾草、土及椰殼製成一座以一比一的身體比例的塑像,落於野外,任其風吹雨淋、逐漸變形,進而討論人與自然的關係。換句話說,創作者意圖把視角反過來,從自然變化看人的長成,藉此測量人與自然的邊界在哪裡。

問題是,從模倣自然而來的藝術,究竟是比自然更完美,抑或相反?這是個存在久遠的美學問題,歷來有過許多不同的見解。模倣不會是全然的疊合,至多僅能趨近。對創作者來說,這是必須在這場個展回答的問題嗎?此刻,卻浮起《天工開物》的〈冶鑄〉篇裡有這麼一句:「夫金之生也,以土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於世也,母模子肖,亦猶是焉。

展場一隅         提供|好地下藝術空間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