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食/譜_譜」展覽及觀察評論座談會
Author: 黃慕怡, 2023年11月14日 18時44分
評論的展演: 「食/物__譜:李明學個展」
今年李明學老師應邀來政大藝文中心個展,10月31日晚間與阮慶岳老師對談。兩人在元智大學曾經共事,阮老師基於對作品的長期觀察而展開了犀利的解剖,為造型藝術愛好者解開了一些謎團。
首先,李明學先介紹「食/譜_譜」展覽的概況。藝文中心挑選了一些舊作,之後藝術家考量作品形式和方法邏輯的變化,挑選並增加至9件創作,其中2件為新作,年度橫跨2014-2023近十年。他的創作重點是物體(object),而這是和氣味、可食用物和觀念有關的展覽。場內作品序列從看似簡約的M &Ms及Skittles 糖錠畫作開始,隔壁接著由薯條和球拍組成的《法國朋友》,近看塑樹脂小草莓圖像。雖然消費世界的物件自帶引人遐想的S/M符號關係,藝術家所想的內在相關竟然是「去法國要吃巧克力、看法網、吃草莓」~各年度創作彷彿一同外出郊遊,讓人忍不住微笑!我覺得展場主牆面,長7公尺的罐裝飲料茶《光譜》、天花板懸吊下的真假《葡萄》、擬人的大小冰淇淋湯匙、巨大《甜甜圈》都在台座和尺度、量化問題上回應傳統雕塑的紀念性、非日常、自為自主。這些物件都受到挑選與變動,作為依附在牆面和台座的商品/模型/藝術品,它們的多種身分帶著不透明的外殼,吸引觀眾從遠處到湊近細看,離開本來所見的那回事。還有,李老師能夠做FRP家烤漆上色打磨,重工描繪現實,又選擇日常生活物件創作,一下勞力密集,一會兒無為又無所不為地遊戲/挑釁,這種職人與哲人的跳躍感是哪裡來的呢?
觀念與物質的並進
李明學老師目前以現成物、複合媒材及觀念呈現的作品為人熟知,但早年以機動藝術類型獲獎。他自言其教育養成「一條龍」,從小學畫,一路讀美術班,油畫師從謝鴻鈞老師,直到2002開始產出新媒體、互動裝置。作品(開關)曾形式極簡又未來感,其實後面是馬達綁橡皮筋,零件自行翻模。過去在台灣高教體系,不鼓勵創作「物件」,因應感官要求而作品要大。2006出國之後,在英國感受到創作的多元性,沒有主流趨勢,新媒體相對少,更不受媒材的限制。和台灣相反,小物件創作在英國更受重視,當時的指導老師認為作品做出來和想得不太一樣,更能持續發展與進步—太容易做出來的點子就不需要做,當作觀念即可,也建議自己不要太理性。
正由於在英國就學期間每週都有做出作品的壓力,理論與創作之間快速抽換,張力回饋各個小計劃類,處於某種研究的狀態。把自己當成藝術家-研究者,放鬆一些做(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小品,比方說葡萄吃完之後的枝椏和窗外樹木偽裝等比例合照;尖型、圓形的迴紋針 折成彼此來交換身分等,可能就是這樣的小研究。)返台後由於創作氣氛的不同,還是回到了裝置,回應觀眾對奇觀的要求;李老師因而自創「輕鬆美學」,意在無關交換價值或是經濟體系。這種形式上的、意義指向作品本身的嘗試之餘,早年馬達機動作品近年依舊在製作,經常在手工、電動、繪畫之中切換創作。
輕盈詼諧中藏著沉重的思考
日常物運用已經是最為人所知的系列,其中日常物件涉入對消費社會的批判意圖,特別受到阮老師的盤問。阮老師認為李老師的創作處理感官與感知,有時蓄意不像藝術品,具有反藝術化的傾向,同時意識到觀眾對奇觀的期待,具有矛盾性,兩人對於作品中帶普普美學及通俗元素的運用,展開攻防。李老師承認自己對簡約、精確、秩序規律化、重複的著迷,來自對現代主義(特別是馬勒維奇)的感動,後來更愛極限主義,去除內容變成內容的本身,對抗抽象表現主義。意外與空白更符合東方的美學觀,因而期許自己必須先達到準確,才能找到不準確(卡爾維諾語)。他認為資本主義的運作離不開某些強符號,不是刻意用之。
阮老師認為李明學的幽默美學,受到周星馳執導的港片互文影響,後者也大方承認,讓人很好奇。原來藝術家曾看了數十遍周星馳的《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這部經典電影雖然無厘頭又爆笑,滑稽模仿致敬王家衛,卻也有如人生成長的現實而廣受影迷喜愛, 這讓我聯想到各種動物修仙、器物的擬人化確實是一種東方的通俗文化元素,讓作品一下從現代主義跳到西遊記,幽默和魔幻又寫實的場景交融,彷彿呼應作品使用大眾日常物件同時,表現物質的反抗,幽默、諷刺,批判特別隱晦。李老師自言作品止於批判之前,委婉隱約地使用物件的政治內容,觀眾接收到與否,都讓藝術家感到開心。
阮老師認為場域中各種元素的誤讀,是一種微觀的狀態; 我也正受到作品中重訂邊界的智性遊戲吸引。李明學老師則認為自己的藝術,是秩序的干擾: 在動亂時需要的藝術是平靜,在平靜時作攪動,產生質變(而不是革命),他悲觀地用偽裝來面對龐大機器。仍不放棄對抗,成為煽動革命的人。
反藝術下的藝術生命
此外還有些辛辣的問題,像是如何看藝術和市場的關係、是否試圖對抗藝術品的政治正確,究竟哪些對象是他試圖對抗龐大的機器?李明學創作的態度從起初動力藝術的激烈,到現在的委婉隱約,似乎顯示了藝術家處事精神的改變。從事觀念型的作品及小型創作,作品具有藝術文件可以複製的物性,而阮老師為誤讀與顛覆做出連結,在命名與反命名的張力之間,感受到「命名就是最大的詛咒」,反命名意在賦予物的自由。李老師則為藝術的顛覆力量提出自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自許,提到康德「自律即自由」的期勉和危機感。彷彿也直面理性發展在20世紀帶來的廢墟,嚮往自由、秩序與社會的同時,卻也悲觀面對資本主義的浪潮,即使有戰爭,也要用創意的方式生活。
李明學老師近期參與聯展[4S0BI: 東海美術作為一種方法],在精緻優雅多樣重工上陣的作品之中,他的小作品最是輕盈: 綠黏土、圖釘、紙膠帶的紙本影像,由綠黏土、圖釘、紙膠帶物體固定在牆上的《肖像》,讓人莞爾一笑,但想起這創作其中的舉重若輕就覺得:生活就是得懂得藏起煩憂和淚水,和隨手可得的物品連結在一起,笑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