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麥子不死,返回「那年冬天」現場《問》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元棠, 2023年11月20日 12時05分
評論的展演: 《問》
演出:大開劇團
時間:11/17(五)19:30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舞蹈排練室
《問》演出劇照 攝影|孫毓湘 圖片提供|大開劇團
本劇由大開劇團創團團長劉仲倫編劇,來自馬來西亞的鄧壹齡導演。以1988年時,台北士林新光紡織廠惡性倒閉所引發的勞工抗爭為本,是一齣於應用劇場與形體劇場的架構中,與當代相連,向勇於發聲的勞工致敬之作。
進入此黑盒子空間中,首先看見舞台上「每分鐘步行九十公尺」、「好天要存雨來糧」的標語,揭開本劇的核心,隨著劇情的推展,讓野生長成的文字出現在空間各處,以不同方向書寫的率性黑色字體,如「怨」、「勞工豈能當破鞋」……等等,隨著人物移動形成抗爭景觀。
隨著劇中角色口述訪談,返回事件當下,「每分鐘步行九十公尺」即紡織廠內的標語,是為讓勞工致力在工廠之內,配合「九十公尺」的大型機組,得以達成「人機一體」的目標,劇情呈現編劇的細緻考察,自真實事件出發,呈現這場抗爭運動的處境,於寫實情境中,現場抗爭激發的創造力,建構當時社會氛圍,其中包含女性勞工改編流行歌曲(如亞細亞的孤兒、愛拚才會贏等等)來唱跳的柔性表達,政黨與外力的影響,以及勞工各自的為難,與個體承擔家庭壓力的苦衷,建教生的封閉生活與戰鬥情誼,讓觀者切身感受此紡織廠惡性倒閉罔顧勞工之歷史;演員專注強烈的情緒張力,將抗爭情狀堆疊至高潮,而又在現實與口述歷史之中自然的轉換流動;現場演奏的聲響表現,與行動的場景—平台,共同象徵抗爭移動的狀態,角色在平台上演出,而平台由人力推動著,於側燈光線下,人物時有立體之社會雕塑感,以鍋碗為節奏樂器,奮發唱跳有時演出行動劇;並在其中一名好似精神病患的勞工入神之場景,呈現悲戚困頓甚至荒謬的情況,感念老頭家所提的「好天要存雨來糧」,不但是未雨綢繆,也有著更深遠的,節制平和的自然觀,如今卻精神不存,於是角色將土地公神像摔落,眾人將地面散落的葉片拾起,以肢體呈現老頭家過世有如大樹倒下,厚道不再,現實殘酷的吞噬一切,承接了激情場面,此處走向安靜緩慢,讓擴張的心緒得以沉澱,事過境遷,再憶起雖敗猶榮的行動,發覺「資本主義不會死」。
此抗爭事件觸及資本主義社會根本運作邏輯,維持兩個多月的抗爭仍無達成目標終須落幕,然而其中形成的抗爭方法和堅持,成為後續得以激起勞工爭取權益的案例,並在2003年由台北市勞工局出版《那年冬天我們埋鍋造飯》一書。
與此書出版同樣是2003年時,藝術家陳界仁在其錄像作品《加工廠》中,與同是受聯福紡織廠惡性倒閉影響而失業的女工非法進入已關閉的聯福紡織廠「工作」,視為「藝術作為運動之殘響」(註1)。而新光紡織廠惡性倒閉的抗爭勞工故事,在二十年後由《問》這齣劇作在劇場創作中重塑抗爭行動,在個體口述與整體情境的再現,並拉出抗爭時間軸至今,藝術的身體行動同穿梭過往與當下的環境,具象「如果麥子不死」(註2)的積極意義,社會議題沉重,然藉由戲劇編創得以生動,引發當代對台灣勞工抗爭史的關注且再次深刻思考。
註1:引號內文句引自呂佩怡所寫文章「藝術作為運動之殘響? 閱讀陳界仁作品《加工廠》、《路徑圖》與《殘響世界》」。
https://www.tfam.museum/Journal/Detail.aspx?id=36&aID=29&ddlLang=zh-tw
註2:出自聖經約翰福音12章24節:「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