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3/17「藝術建築生活展」--種子計劃IV的國際論壇活動
Author: 翁基峰, 2013年03月19日 11時42分
評論的展演: 「藝術建築生活展」--種子計劃IV
「藝術建築生活展」是「種子計劃」邁入第四年的實踐舞台。此計劃由立偕建設主辦,與建築設計、景觀工程、藝術團隊,農學生活團隊等單位,以及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都市史新處合作辦理。
2012種子計劃,除了進駐了台北信義計劃區,採取移動美術館的概念,開放民眾參參觀,此舉不僅宣示種子計劃深耕都市各族群的企圖,也展現企業回饋公益的理想,在未來,移動美術館將隨著立偕的都市再生計劃,把種子散播到都市各個角落!
昨天的城市座談邀請到了市政府都發局長官以及台北三大美術館館長都親臨現場聆聽,分別為台北市立美術館黃海鳴館長、關渡美術館館長曲德義、當代美術館石瑞仁,與他們都是舊識了,能在這個場合碰面,真的感到非常喜悅。論壇活動主持人為胡朝聖,為種子計畫IV虛山幻水藝術展策展人,是近年非常活躍與聰慧的策展人,他先概述主辦單位的宗旨以及對於兩位主講者簡單的介紹,就先邀請前利物浦雙年展策展人Lewis Biggs先開講。
Lewis Biggs以國際策展人的角度來探討亞洲崛起城市與在地藝術之間的關係,以及他所觀察到的台灣現象。
他很隨機的播放了他在亞洲城市看到的一些公共藝術,甚至不能稱之為藝術的一些現象。在他所放的幻燈片裡有關於日本城市、首爾、上海、蘇州...等相關案例,其中幾張特別有感覺,例如他講到首爾的捷運站裡,老人家坐在排排坐的公共座椅閒聊發呆,靠近牆面的地方,有傳統展示玉石的立櫃,他不覺得這樣的傳統展示方式能跟公共設施與人群產生什麼關係?這讓我想到花蓮坊間的玉石商店,甚至是石雕博物館展出的"石藝嘉年華"等活動,都是屬於傳統的展覽模式,如何將石材與石藝與城市產生關係,而不再是少數人自己賞玩的寡頭工藝,是過去號成"石頭城"的花蓮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
還有一個將大而無當的廣場改造案例,也讓人印象深刻,原本是水泥地的廣場,有一些零星的路燈,策展人將廣場畫上藍球場的白色框線,就成為都是年輕人的遊樂場,路燈甚至不用遷移,就在球場廣場中佇立,凸顯的創意發想與公共使用的價值。
Lewis Biggs講完之後,換古根漢美術館前館長Thomas Krens上場,眾所期盼的Thomas Krens此次是在台舉行第一次公開演說。早在2002還是03年前後,因為台中市政府當時正在與古根漢基金會洽談合作備忘,當時我正是台中古根漢計畫的核心規劃人,所以有機會與克倫斯先生碰過幾次面,當時的他雖然幽默風趣,但因我們台灣有求於他(希望爭取古根漢在台中設分館,並且期盼能簽十年的亞洲獨佔長約)所以常常會感到高不可攀、有點距離;但如今他已卸下執行長、館長的重責,自創品牌成立"全球文化資產管理公司",需要更主動積極的開創跨城市的合作計畫,所以在此次的演講,透露出了商人的圓滑性格,非常值得玩味。
此次的演講Thomas Krens除了暢談任職古根漢美術館館長與古根漢基金會執行長期間,如何將建築與藝術完美作結合,以及在全球各地拓展古根漢美術館的經驗,第二段則是提出了兩個現在正在執行的新計畫,以移動美術館之名在全球化興起的風潮與趨勢中,擴大他的生意共榮圈。
為何這次的演說,我會特別從花蓮趕到台北,也是因為過去的台中古根漢計畫胎死腹中,讓我經常念茲在茲、深感遺憾,那個計畫對於我後來參與都市計畫審查,與相關城鄉風貌營造、族群、社區發展推動,有了更縝密的思考模式。另外,對於克倫斯的全球化布局也深感興趣,希望台灣還能有機會透過藝術與美學再次站上國際的浪潮上,如何抓緊近幾年的趨勢發展,讓台灣的博物館界與藝術文化圈不要再畫地自限,玩著永無止盡的小圈圈爭奪戰,政府主管機關其實最該來取經,訂定明確的區域文化政策與文化發展食物鏈,國際接軌的常態通路建置,才是人民之福、文化藝術界之福啊!
這次的演說,克倫斯提出的大綱,分為四大塊:(一)移動中的美術館、(二)演進中的美術館、(三)全球性的美術館、(四)百貨公司式的美術館、,但其實仔細細分,大概可分為前、後兩段,前段在講拓展古根漢美術館的經驗,後段其實是在宣傳他的"百貨公司式的美術館"概念。
演說前半段,克倫斯所播放的全球古根和版圖的那些分館,除了後來建立的拉斯維加斯與阿布達比兩個分館我沒去過之外,紐約古根漢本館、西班牙畢爾包分館、威尼斯分館、德意志銀行分館...我都親臨現場過,至今仍歷歷在目、內心澎湃洶湧啊!尤其是最成功的畢爾包分館,我還在那裏住過一個月,認識了許多好朋友。
2001年我跟國家文藝基金會提了一個「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化之下藝文發展」計劃,得到了三十萬元補助,就帶著研究助理開始了全球的古根漢博物館的研究調查,會提出此研究案肇因於紐約古根漢基金會因為畢爾包館的成功,開始對全球宣告正式跨界開設分館計畫,造成歐洲跟美國博物館界對於博物館營運的概念產生重大的分歧,有許多正反的評論產生,所以我才會去調查古根漢基金會到各個城市設置分館後所帶來的SWOT分析。當時我可是台灣第一個去過全球古根漢做調查的專業人士,回國後寫了超過十萬字的報告,所以後來國藝會又繼續補助了我「透視古根漢」的出版計畫,(簡介: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64083),是台灣第一本研究全球古根漢的專書。原本一切看似風起雲湧、正要展開台灣博物館界的新紀元,卻沒想到島內長期的政黨惡鬥,與政客搓圓仔湯,搓掉了一個跨國美館合作案的生機,真是令人喟嘆...。
(古根漢計畫相關推動過程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http://www.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23)
後半段,克倫斯提出了他的公司所執行的GCAM美術館計畫,他認為經濟與美學上的成功,完全取決於觀眾,所以分享了「維也納QBC文化立方」與「長沙梅溪湖美術館」兩個案例,就是剛剛提到的"百貨公司式的美術館"概念下所推動的,他認為創造"新世界"才能有"新機會",以(1)全球性、(2)互相連結、(3)有效的資源配置、(4)品牌導向、(5)高度市場需求,除了提出他對全球藝術市場的觀察外,並且也分析了2000~2012年的大中華地區藝術文化發展的灘頭堡落點落在哪?學習借鑒式介優秀文化,並且積極吸收外部人才與資本,他的"後古根漢策略"就是:(1)全球網絡、(2)市場導向、(3)學習百貨公司模式,大膽創新的思考的確值得學習思考,但也讓人憂心博物館完全百貨、商業化,與藝術市場過度集中特定人士等疑慮。
兩場演講講完後,有開放三十分鐘的觀眾提問,問題單裡的確有對於文化與產業化孰輕孰重的疑慮,也有人請教兩位大師對於其他國家與台灣藝術文化差異的觀察,不管在場是傾向擁抱歐洲傳統的博物館著重精神性目標,還是美國式消費主義至上,都可以在此論壇中,各取所需,找到自己最適當的努力目標。
總之,大概有十多年沒聽人家演講的我,這次可是非常謙卑的,好好的上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