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天地光影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分享 | 瀏覽數: 1175

天地光影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Author: 鄭惠文, 2014年01月09日 10時51分

評論的展演: 美好的陌生—林昆穎個展

展覽地點 : 伊通公園
展覽時間 : 2013/12/21-2014/01/18
圖版提供 : 鄭惠文

 

忘了是從哪一檔展覽開始認識這位藝術家,可能是台北美術獎,或某個數位藝術展。過去對林昆穎最深刻的印象是,無旁顧地道出家族背景的自白,以及寫著哲學系/應美系/音樂系的履歷。標誌著與美術的關聯與標誌較正統訓練的音樂系,從視覺空間手感到數學樂理、身體器官肌肉的律動,在現行的藝術教育環境之下,這或許有著什麼意涵。

相隔五年,重新聽到朋友推薦的林昆穎個展,有種奇怪的感覺,在記憶之後,姓與名已被朗機工或豪華朗機工取代,手上的個展之名,喚起了第一次在美術館接觸一個人作品的印象。看著DM上的圖樣,令人驚訝,想不到林昆穎竟然從科技回到繪畫去了!(後來顯然證明我錯過了2010年的誠品畫廊)

下著細雨的寒冷周六傍晚,第一次走上伊通,走錯了門,上到伊通生活空間,大夥正在忙亂的布置展場,原來今晚是二十五年生日趴,一幅幅台灣藝術家的畫作逐漸上牆,生日恭喜之喜氣洋洋。

小心繞過佈展房間,相通的,隔壁就是。一張機場候機室的畫作,和對向一幅奧地利房屋陽台的畫作,一扇美麗的窗。我想起這感覺是否有些似曾相似,空白的場景、沒有筆觸,有些輕盈、平面性、白色調,這樣風格的年輕藝術家在台灣也有幾個,談著空間特性或資訊時代的很多很多,但林昆穎的畫作並沒有普普藝術含有的反抗企圖,也沒有帶太多的疏離情緒(但不是說不疏離),它多了些壓抑的感奮與略略溫暖的意識。

一會兒,頭上嗡嗡響,畫面有光影開始運作,原來頭上有投影機,原來剛才只是投影機的休息片刻。 

投影的光製造出畫布裡空間的日光,那些影子從西轉到東,牆、窗框、窗格、旗桿、鐵窗的長影子越變越短,然後逐漸拖長,影子證明了時光的行移,也透露畫外的另一側空間。而後,夜幕籠上,室內燈泡閃爍或點點星光左右繞著圈子,繼續象徵著夜晚的時間流動。一個斗轉星移的濃縮時光,緩慢著烏飛兔走的地殼旋轉——多麼直白的浪漫。

無論在候機室或工作室或澳洲奧地利的窗台前,觀看每一件作品,你都能明白藝術家當時是倚在/坐在/窩在某個真實的鬆懈位置安靜眺望這一切轉動,觀眾於是也一同被擺放在同樣舒適的位置,紓解了追求澄靜的渴望。

數位藝術市場常規中,繪畫變成場景再現的規格化生產過程,無筆觸的普普風格是複製邏輯的好祖師。於平面之上,繪出許多感觸陌生卻獨具意義的親臨空間,數位運算代替了自然也表徵著那段實際/想像流逝的時間,二者的交錯,再現了一個不可能重複的過去,壓力之間的安恬片刻。

沒有迂迴獻技,沒有複雜繪畫的辯證企圖,照映在那方型中,林昆穎直白浪漫地以雙種器材僅僅描述著時光的流逝。在速度滿載的城市緊迫之間,陌生的恬靜經過壓縮,封存入數組兩方盒子中,從此人們便能方便攜帶,想念時就拿出來銘記一個個日日。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