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迴進路--<後勤>林煌迪個展
Author: [2014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 2014年03月03日 14時12分
評論的展演: 林煌迪個展 ─ 後勤
圖版提供| 陳韋鑑
走入展場迎面而來是宛若倉庫雜亂的物件陳列,對一般觀眾來說這似乎是個無法以傳統美感來觀看的展覽,林煌迪的個展<後勤>給人第一印象宛如戰場的後勤倉庫般雜亂,我們該如何觀看這個展覽?
現場展出大量的作品與影音紀錄,展場的空間中凌亂的置放著藝術家本人的作品外,同時也有許多其他藝術家在「文賢油漆工程行」展出過的遺跡,甚至包括林煌迪與其他藝術家互動所留的紀錄等。
「文賢油漆工程行」是2000年初由王婉婷與林煌迪等人發起的當代藝術展演空間,該空間本為王婉婷父親開設油漆行的空間,十餘年來該空間舉辦過許多藝術家的展覽,成為台南市當代藝術重要空間,當然從本次展覽網站的創作自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文中簡介油漆行與藝術社群及林煌迪間的關係,而"後勤"這個展名更說明油漆行從"展出空間"藉由這些零碎的作品被轉介到在台前。
然而除此以外,有沒有別的觀看角度呢?對許多觀眾來說,也許會有個疑問,在這些展出的作品中,有些具有符號性的作品很像是一般的文創商品,尤其是林煌迪常用的獨眼貓或飛機形象,這些作品與文創商品的差別難道就只是看起來髒髒的是要強調藝術家手工製作的唯一性嗎?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從"敘事"的角度來觀察,當然這裡指的不是林煌迪的作品有故事文本而文創商品沒有,重點在於林煌迪的敘事層次不在於述說故事,而是在於他敘事方式拆解了過去藝術學校所教導的在形式上的"精確"表達,從而溶入了以文賢油漆行為創作場域的文本中。
這樣的溶入對敘事有甚麼影響呢?我們可以試著以王小波在《青銅時代》一書中的敘事為例,在<紅拂夜奔>裡,作者描述李靖發明了開平方的機器,但是只有唐太宗李世民為這個機器找到了實際的用處,拿來當作處刑的機器,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沒有以李世民作為政治上的比喻,這個描述其實只是賣巧、賣文創。
這也是為什麼在這個展覽中,文賢油漆行必須被提起的緣故,透過這個空間形成的藝術節點,連結創作者們、作品與林煌迪的關係,林煌迪的敘事是迂迴面對藝術的策略,他的這種迂迴進路,從過去尚未有油漆行的「松果與飛行器」個展(1998)等展覽我們就可以看到對空間基地性的依賴,只是尚未發展出透過固定空間形成場域的策略,當時林煌迪的作品總是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浪漫與虛無。
這種迂迴可能是天性,也可能是藝術家對藝術的認知,重點在這種迂迴顯現了敘事的可能性與策略,在過去尚未有油漆行時,這種迂迴顯然不固定而飄移,但是以油漆行作為終極的基地以後,他的迂迴進路就有了讓人理解的線頭,而這次將油漆行推到台前的個展,可能可以視為藝術家在創作上的成熟期象徵。
圖版提供| 陳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