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觀念與語言間的行走
分享 | 瀏覽數: 895

觀念與語言間的行走

Author: [2014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4年02月11日 15時56分

評論的展演: <行走>展@台中107畫廊


圖版提供| 陳韋鑑

相對於近來越見流行的議題型展覽,<行走>是需要觀眾更有耐心觀看的展覽,不同於傳統以"物體"為觀賞對象,觀念性藝術更強調如語言般的指涉功能,以此來看,<行走>展現了準確的藝術語彙。

1月11日至2月24日,在台中107畫廊舉辦的<行走>展,是由王紫芸與Joan Pomero兩位藝術家共同創作展出,展場分為兩個部分,較大的展場以細木條與木板上繪不規則色塊為主,小展場則是懸掛的不規則木板上貼石頭質感的輸出表面,燈光也較為昏暗。
很明顯地該展是以整體呈現,不是以單一作品呈現為主,在大展場中,除了前述木板後有細木條支撐外,也有許多細木條橫七豎八的從地面上展延到牆面,而且木條上鎖螺絲於小木塊上在緊貼於牆面,彷彿這些細木條是牆面的支撐物。

圖版提供| 陳韋鑑

相對於傳統以"作品"呈現美感與觀念等,本展可被稱為觀念性藝術,主要是這些展場的物體本身並不是呈現美感的獨立作品,這些物體整體呈現的方式表現出藝術家所要表達的觀念;從這些不規則形的木板上來看,彩繪的色塊似乎表現出某些空間感,而其背後則是明確的細木條,木板與展場的牆壁都是被這些細木條所支撐,讓人開始思考空間與其背後的支撐。

或許我們可以試圖理解藝術家試圖傳達的觀念,可能是空間與其背後的架構,這樣的架構可以呼應到各種不同的世界,如同語言與觀念間的關係,同樣的寓言可以有著不同的解釋,但是這些解釋都有著一樣的架構,這可能是藝術家們試圖呈現從語言到觀念的關係。

對觀眾來說,這個被支撐的空間可以是都市建築的表面與背後的支撐、也可以是真實面的虛無與背後支撐架構的顯示,隨著觀眾體會出不同的解釋後,觀念本身的架構與理解的路徑也逐漸浮現。

而在小展場所懸掛的這些木板上的再現真實的輸出畫面,則是面對"表面"的另一種對比語彙,不管是從"真實/虛假"或是"漂浮/支撐",藝術家並沒有提供更多的訊息,在作品中所呈現的觀念本身足以讓觀眾介入自身的理解與體驗。

或許我們走出展場後,反覆咀嚼該展時,更能體會藝術家將以<行走>作為展覽的名稱,體會到觀念與語言間的行走是不停止的、是一直進行中的。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