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張淑芬?
Author: [2014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4年01月21日 10時25分
評論的展演: <張博傑:張淑芬>國立台灣美術館
圖版提供| 陳韋鑑
光看展名,可能我們會問:「誰是張淑芬?」張博傑說,「那個坐在你旁邊的同學,那個很害羞的鄰居,那個賣水果總會算便宜一點的老闆,或是你的姊姊,又或是每次都會有人大喊的名字—張淑芬。」
1月11日至3月16日,國立台灣美術館的時光天井展出2014數位藝術創作案<張博傑:張淑芬>,這是國美館為鼓勵台灣數位藝術創作者提出具創新及實驗性之藝術創作理念,以公開徵選於「360度環型影音空間」及「時光天井多屏幕影像」展出。
作品以12個屏幕呈現,螢幕前有一老式的電風扇轉動著,螢幕內的影像可分為兩個層次,作為底圖的是固定的某個家庭空景老照片,第二層則是家人的老照片以不同方式存在底圖上在飄動,彷彿是由屏幕前的電風扇所吹動,影像以循環播放呈現,並無明顯線性敘事。
雖然作者張博傑在創作自述中表示,「『張淑芬』也代表那些熟悉不過的生命過程,代表每天規律的生活作息,代表著習慣,代表著聯繫整個家庭的相片簿…,觀看過去影像也同時回憶著當下的瞬間,而產生出時間流轉的真實感動。」的確,他也準確的使用相對於影像中家具風格同一時代的電風扇來加強時代感,而像是被風吹過的第二層影像也宛若日曆撕去般飄起,作者成功的帶領我們進入這個私密的記憶裡。
但是接著我們共同的回憶後,我們可能會想問,勾起這些家庭私密記憶要帶領我們往哪裡去?當作者以「張淑芬」代表每個人都有的記憶時,其提供的共通性似乎是告訴我們這個作品要提及的不只是對過去的懷念或是個人生命記憶的暴露,也不只是藝術中「記憶/技藝」的精采,那麼,張淑芬雖然可以是任何一個張淑芬,但是到底誰是張淑芬?
我們並非激進的認為所有的藝術作品都要與公共議題相關,也許本作品是作者呼應國美館「時光天井」這個場地所做的小品,只是當作者以一個女性的菜市場名作為展覽名稱時,似乎就在提示我們某些共通性,而相較於張博傑上個月展出的《後面的後面 re/behind》,他強調了監視本質後面的故事,更會讓我們對「張淑芬」背後所揭示的本質或是故事更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