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rt & _______ / Art & NFT|一張藍色矩形圖片十二萬美元?加密藝術潮流自己決定
分享 | 瀏覽數: 837

Art & NFT|一張藍色矩形圖片十二萬美元?加密藝術潮流自己決定

Author: Bitman, 2022年11月21日 17時35分

今年9月14日,一個重磅消息出來,轟動了整個藝術圈。紐約現代博物館(MoMA)預計在 2022 年秋天,由蘇富比拍賣價值七千萬美元的館藏藝術品,包括畢加索、雷諾瓦和羅丹等知名藝術家的繪畫和雕塑作品,所得將用於購買數位收藏品。這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怎麼說?MoMA的館藏十分驚人,例如梵谷的《星夜》、畢卡索的《亞維農的少女》等,在現代藝術領域中獨占鰲頭。而這樣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館如此大動作,無疑是給數位收藏品領域打上了一劑強心針。那麼,你覺得紐約現代博物館購買的數位收藏品會是什麼類型呢?


NFT(非同質化代幣)與Crypto Art(加密藝術)的區別

 
首先,作為NFT項目的創辦人和Crypto Art收藏家,我想先分別界定NFT和Crypto Art這兩個名詞。NFT其實是一項技術,簡單說就是可以將圖片或藝術品儲存在區塊鏈上,也是具有獨一無二性的數位資產。NFT在去年隨著元宇宙(Metaverse)的出圈而普及到大眾眼中,現在大家在講的NFT,大多是指PFP(Profile Picture)項目,顧名思義可以拿來當作大頭照,代表持有者的數位身份,如目前最著名的無聊猿(Bored Ape Yacht Club)等。而Crypto Art指的是藝術家透過NFT技術所鑄造的加密藝術品,如知名加密藝術家XCOPY的1/1(編按:獨版作品)作品《Depated》(圖1),於 9 月 15 日在蘇富比拍賣會中以50萬美元成交。 


圖1|XCOPY, Depated,圖片來源:Sotheby's官網

另外,在NFT和Crypto Art定義不清楚的情況下,一般人會因為今年下半年NFT市場交易量驟減、行情不好,認為Crypto Art市場狀況完全相同,但從數據上看,兩者其實是有些差異的。

圖2為Opensea平台的每月交易量(代表NFT市場),圖3則為SuperRare和Foundation等平台的每月交易量(代表Crypto Art市場),數據統計至 10 月 6 日截稿為止。兩個圖表皆是以太坊上的資料,縱軸交易量以美元計算,從今年6月開始,NFT市場交易量下跌了近75%,且每個月屢創新低。反觀Crypto Art市場交易量僅下跌約33%,且7到8月份甚至恢復回5月水平,代表兩個市場並非正相關。


圖2|OpenSea monthly volume(Ethereum),資料來源:Dune

 

圖3:Monthly cryptoart volume(Ethereum),資料來源:Dune


加密藝術改變了藝術市場規則


了解兩個名詞的定義和目前狀況後,根據紐約MOMA去年11月曾宣布與藝術家Refik Anadol合作,以AI重新詮釋MOMA兩百年來的典藏[註1],可以推測他們要購買的作品應是Crypto Art。而還有一個問題是,從傳統實體藝術品到加密藝術品,難道都是如此高高在上,只能由博物館、畫廊或機構所收藏嗎?答案是否定的。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由國王和貴族決定哪些是藝術。到了18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則由畫廊和博物館主導市場。一般大眾收藏到這些藝術家作品的機會幾乎為零。當人們開始認識Andy Warhol時,他們的作品已經變得非常昂貴,最棒的作品也已被畫廊和做市商(market maker)搶購一空。

如今,加密藝術改變了這個規則。

因為NFT技術,讓全世界的藝術家們從典範的改變中走了出來,無需邀請,都可以在區塊鏈上鑄造自己的作品,且作品有其出處與可驗證的所有權。由於區塊鏈上的交易是公開且透明的,不太會發生如藝術品交易商花1175美元購買的《救世主》(Salvator Mundi)最後以4.5億美元賣出的案例。畫廊和博物館沒有了角色,只有收藏家和他們所創建的畫廊;收藏家即做市商,由收藏家們來決定這世代的偉大藝術家。而越積極和具有話語權的收藏家,往往能左右甚至主導當下的藝術潮流和迷因,以下就以今年下半年最知名的兩個藝術家與作品來具體說明。

在開始這兩個例子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一個影響當今加密藝術市場的重要元素 ―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reative Commons Zero,CC0)。簡單說就是藝術家同意讓別人用他的作品來衍生創作,即使從中獲利也不必擔心法律後果。那為什麼有些藝術家會同意呢?因為讓他人創作衍生作品,其實就是變相幫自己宣傳,加深大家對於自己作品的印象,更有機會延伸出迷因文化,而這尤其符合Web3的精神 ― 自由和開放。


Cow與BleU:加密藝術收藏家如何創造潮流?


近期最成功且成為迷因的兩幅CC0作品,分別是Grant Riven Yun的
《Cow》(圖4)和Tjo的BLeU(圖5)。兩幅作品一出,在推特(Twitter)上陸續看到大量藝術家開始衍生創作,而兩位作者也會轉推分享、甚至購買,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發現這個潮流,也開始爭相創作,進入一個良性循環,這兩幅作品於是變成為當下最炙手可熱的迷因,可謂雙贏。


圖4|Grant Riven Yun,《Cow》,圖片來源:SuperRare


圖5|Tjo,《BleU》,圖片來源:SuperRare

從這兩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兩個共同點,標誌化和極簡化。沒有繁多的元素,沒有花俏的用色,僅有單一顏色。而回顧他們過往的作品,都能發現綠色和藍色滲透其中,這便是他們風格的積累,標誌化了自身作品。隨著迷因被傳播得越多越廣,它能累積的價值就越大。往後人們看到這個綠色,第一時間就會想到Grant;看到這個藍色,就會想到Tjo。然而,是不是代表其他藝術家遵循相同方式也能成功呢?當然不是,這其中還有另一個關鍵因素,收藏家。

在這兩個迷因爆發前,已經有好幾個OG收藏家(編按:original ganster,元老或早期進場者)開始收藏與分享他們的作品,甚至促成當下的最高成交價。以Grant來說,從6月開始,知名收藏家Vincent Van Dough、Bharat Krymo和Cozomo de’ Medici(真實身份為Snoop Dogg)陸續收藏了他的作品,有一名收藏家Proseccoinc甚至出價136.9 ETH(時值20.6萬美元)購買了一幅二級作品《The Alien》(圖6,去年9月一級成交價為4.235 ETH,目前仍為Grant的最高成交價。知名收藏家接而連三地出手,還有一幅最高成交作品,Grant順勢宣布了《Cow》為CC0作品,導致了這幅創作於今年3月的作品頓時蔚為風潮,成為7至8月份最火的藝術迷因。


圖6|Grant Riven Yun, 《The Alien》,圖片來源:SuperRare

而Proseccoinc自從鉅額購買Grant的作品後聲名大起,成為藝術家們爭相追捧的收藏家。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他又以40.69 ETH(當時值7萬8千美元)贏得了Tjo的i hate u》(圖7)這幅作品,為Tjo當時最高價成交的作品。隨後Tjo便發布了他的CC0作品《BLeU》,同時很聰明地設置了七天的競標期,競標期間《BLeU》的衍生作品遍地開花,不斷地為原作《BLeU》累積價值,成為今年9月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最終以69.42 ETH成交,為目前Tjo作品的最高成交價格。


圖7|Tjo,《i hate u》,圖片來源:SuperRare


結語


加密藝術的進入門檻低、競爭高,不論傳統藝術家或數位藝術家都逐漸加入這個圈子,這世代可能是有史以來藝術最爆炸的時代,短短幾年內就出現了這麼多無可計數的優秀作品。但也因為如此,身為加密藝術家是更辛苦的,除了要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外,還需肩負起行銷自己的角色,所以收藏家在其中的角色尤為重要,如傳統藝術界的畫廊一般。

身為藝術家,找到積極、有經驗和懂得如何幫你行銷的收藏家,組織你的收藏家軍隊,往往能事半功倍,有更多精力專注於創作上。作為收藏家,要懂得經營自己的聲望(平台是推特),例如分享藝術家的作品、提出對當前趨勢的見解,利用自身影響力來主導市場潮流,有時還能以低籌碼獲得藝術家的作品。更積極者,當你看好某個藝術家時,甚至可以集結有能力購買的收藏家們,一起收藏完他當下的所有作品。即便你當前沒有影響力,也沒有足夠預算,仍可以透過了解知名收藏家的動向和圈子,進一步挖掘或埋伏新進藝術家的早期作品。

藝術經歷了好幾個世紀,加密藝術史卻還不到十年,我們仍在非常早期,這也可能是這一世代人離藝術最近的一次。我過往從未收藏過任何傳統藝術品,卻在接觸Crypto Art半年內,收藏了近百件1/1作品。從一個不太懂得欣賞美的人,開始學會說出自己對於作品的感想。從完全不了解藝術市場運作,到懂得如何創造市場的狂熱情緒。同時身為NFT玩家和Crypto Art收藏家,在當前NFT熊市行情下,更建議大家踏入與了解Crypto Art領域,裡面有別於傳統藝術品的創新,有超脫NFT市場邏輯的驚喜。別錯過這場加密藝術復興,讓自己成為決定這一世代藝術潮流的人。


註:

1. “Modern Dream: How Refik Anadol Is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NFTs to Interpret MoMA’s Collection”, https://www.moma.org/magazine/articles/658



繼續閱讀其他文章

羅仕東 ⦙⦙ 生成藝術與擴展中的公私場域

汪正翔 ⦙⦙ 昨日攝影,今日NFT

張寶成 ⦙⦙ NFT與藝術的三個斜槓:創作者專訪  

張寶成 ⦙⦙ 跨域對視:「藝術與 NFT」專題序言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