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張晴文 / 尚未在這裡結束──從劉紀彤「她是從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到「傾聽裂隙的迴聲─綠島人權藝術季」
分享 | 瀏覽數: 1316

尚未在這裡結束──從劉紀彤「她是從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到「傾聽裂隙的迴聲─綠島人權藝術季」

張晴文 | 發表時間:2023/07/31 23:35 | 最後修訂時間:2023/09/05 16:51

評論的展演: 【傾聽裂隙的迴聲】2023 綠島人權藝術季《Following Around ——她是從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劉紀彤個展

1.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由蔡明君策展,蔡秉儒、陳韋綸協同策展。「傾聽裂隙的迴聲」是本屆展覽主題,以「穿梭歷史的縫隙」、「今日與回望」、「過去的島嶼,當代的困境」三個子題,展出共計22 組國內外藝術家之作。

        綠島人權藝術季(以下簡稱人權藝術季)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舉辦,牽涉非常龐雜的歷史與政治內涵。做為特定場域(site-specific)類型的藝術節慶,它需要處理和面對的課題也非常多。首先,它做為一項和轉型正義相關的官辦展覽,具備了當今政治時空下的特殊意義。此外,做為一項藝術事件,它也牽涉了近年官方資源以更靈活而細緻的方式投入資源於地方發展的潮流,相關的國家發展議題包括2019年起被視為國家重要政策的「地方創生」,以及離島發展等。

        但我想先從一個與上一屆相關的個展談起。那是劉紀彤應2021綠島人權藝術季之邀,前往綠島駐村創作的「產物」,2022年底至2023年初在台南海馬迴光畫館展出的「她是從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劉紀彤也是本屆人權藝術季的參展藝術家,兩屆展覽作品參照,我認為可以展現這一展覽的部分重要內涵,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再思這一類型展覽意義的著力點。

 

2.

        2021年5月至6月間,劉紀彤應第三屆人權藝術季之邀至綠島駐村創作。這是被疫情打亂的一屆人權藝術季,台灣進入三級警戒的防疫狀態,劉紀彤留在人生地不熟的綠島繼續「駐村」,被隔離在這小島上。這一年的展覽遇上疫情最嚴峻的時刻,開幕取消,展期只剩三分之一,觀眾寥寥。但劉紀彤卻以「因禍得福」來形容這段駐村經驗。當所有工作人員和藝術家撤離了船隻也停駛的綠島,她帶著被當地人異樣眼光看待的憂慮,留在那裡。島上幾乎沒有店家營業,沒有地方買得到東西,也因此,認識她的居民對她特別友善,尤其是書寫對象居福、春玉和他們的家人,以及綠島的當地人美娟。原本應該要很忙的綠島初夏,因為沒有觀光客反而清閒,讓劉紀彤和綠島人有更多相處的時間,「幾乎每頓飯都得以跟在地人混,才會發展出後來的作品。」但原本這樣的駐村也有個不受歡迎的開始。

        「汗流浹背的春玉聽到她的來歷,臉一皺、大吼:『誰帶你來的?!怎麼又來一個?』

        「原來,自從新生的身體離去,再次以『人權博物館』重回島上之後,各方研究者紛紛找上居福,也紛紛離去。」[1]

        被以「正當理由」叨擾的居民,一再被要求交出自己和這小島的故事。然而劉紀彤意外「受困」島上的那段時間,她和綠島人之間也慢慢生活出自然而然的交情。

        這些駐村的經歷,成為那次創作發表的重要部分。她以流暢溫厚的文字風格,寫成了〈她是從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包括〈猶未炸石頭的時陣〉、〈扛家〉、〈度假的幻覺〉)三篇文章。這三個篇章獨立印製成冊,成為海馬迴個展的一部分,分別從駐村者、綠島在地人、政治受難者家屬三個不同的視角,展開敘事。

 

3.

       「她是從本島來的藝術家」個展由幾件作品組成。塑膠椅、蛙鏡和旅行箱,在幻燈片一般輪播的綠島掠影旁靜駐。另一頭是前方搭了鷹架的錄像投影。牆面上繪著一張政治受難者歐陽文昔日所攝的照片,《猶未炸石頭的時陣》內頁也有這幀黑白照。

       「那是政治受難者拍攝的照片,角度、距離,一瞬間的直覺,是這裡,攝影的人曾站立在這個位子,拍下站立在潮間帶中、抓魚苗的婦女們,以及後方的三峰岩。」[2]

       這幅圖像之前的投影,則是劉紀彤隨著春玉在公館港立泳的畫面。第一人稱的視角,海面就在眼前起落。游泳的人不時伸手將水撥開,這個動作成了這件錄像的關鍵,雖然那只是游泳換氣的必須,求生的本能。兩隻手像雨刷一樣向外撥開,像是為了看清楚什麼;而那雙撥水的手,也成了打破那片無垠海景的干擾。影像中,春玉和劉紀彤聊著公館港這一帶的地景變化。她們兒時在這裡的漁撈,一如錄像投影背後的照片繪圖,那樣的情景自從炸開石頭開港之後,再也沒有了。

劉紀彤  石頭炸掉了  影像裝置、雕塑、物件   15分12秒(攝影:張晴文)

劉紀彤石頭炸掉了〉中的部分物件。(攝影:張晴文)

      劉紀彤在綠島跟當地人學會了立泳。立泳是離島常見的游泳方式,身體直立,方便在水裡移動並工作。對於都市孩子來說,蛙式甚至捷泳(自由式)可能更熟悉。游泳成為體會綠島的重要方法,以水中移動的身體將過去現在串織在一起。海的意象散布在這次個展的每一件作品中,包括那三份文本──《猶未炸石頭的時陣》裡立泳的人在海水裡談論地域的變遷;《扛家》的居福兒時向新生學游泳,睡夢中夢見魚在鰻溝湖的天空飛翔;《度假的幻覺》新生的兒子和父親一起跳進泳池。學會游泳成了展覽中關於綠島的某種隱喻──對於身體的規訓。新生在他們蓋起的泳池裡教會當地孩子們自由式,一種追求速度、能夠游得快捷的形式。然而,立泳相對更趨近本能,或者說,與生計相關,它讓身體在一個地方停得更久。新生在綠島長年的監禁和勞務,正被規訓的亦不只是他們的身體,同時是整個社會。

       昔日捕魚,今天他們無魚可捕。小島的生態和生計也改變了。島上現在多得是經營潛水觀光,或者開起民宿。生活仍然離不開這一片海。

       關於今昔之變,那些暗黑的或者陌生之地的迷霧,也需要被那雙手一再地撥開。

 

4.

        海馬迴展場二樓的空間,散置著幾件作品。不斷打著氣的小水族箱,名為〈他們的流麻溝〉。這個水族箱所對應的,是文本〈扛家〉中居福談到兒時經常的夢境,各種顏色滿天飛的魚群、自己也優游其中。水族箱折射出一道小彩虹映在牆面,一如夢境,而水族箱中的造景,則對應著1950年代政治犯所搭蓋起的涼亭,它們在1994年時已經隨著水庫興建而沉入水底。水族箱裡養著透明的小魚,有著近乎不可見的潔淨無瑕的身體。展場另一頭,是裝著小丑魚的水袋,伴著居福口述夢境的錄音。小丑魚就是居福夢裡看見的異美魚類,而中年居福的現實生活中,也經常要到海中捕捉小丑魚販售至台灣給水族業者。水族箱一旁的馬達不斷透過鋼瓶打入二氧化碳,就像潛水之人需要維生的系統,綠島上生態和生計的變化,在這件作品中以一座歪斜危顫的小水族箱,壓縮了昨天的夢以及今天的現實。

劉紀彤  他們的流麻溝  魚、水族箱、涼亭模型(攝影:張晴文)

       這部分以綠島人視角所述的生活歷史,交織著從台灣移入的受刑者。他們被監禁卻強迫勞動的另類「屯墾」,改變了綠島的地貌,也改變了綠島人原本的生活。做為同在海外小島的人,他們彼此構成了某種共同體。而今天的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做為「威權政府實施重大人權侵害發生地」,歷經火燒島浮浪者收容所、新生訓導處、綠洲山莊等不同時期的監獄文化,帶來了暗黑觀光的旅人,同時也因著多樣的海底地形和海洋生態,成為潛水客的天堂。劉紀彤的這次個展,呈現了她2021年駐村所見所感,做為一個陌生人,她如何自覺於自己的身分,並且在其間找到一個「既非觀光亦非掠奪者」的位置,認識這個陌生之地。

 

5.

        對於大多數台灣人而言,綠島應該都是陌生的。而陌生也給了歷史重寫的機會。如何使人權藝術季不流於形式,創作又能推展出什麼樣的關係,在參展的作品中確實可以看出差異。2023年劉紀彤再次參展的作品也值得細究,然而此前所作的「她是從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是不可忽略的前提。

        這次個展中那幾本位於展場盡頭的小書,做為整個展覽尾聲。這些書寫透過文字延展了不同面向關於綠島的生命體驗,並不侷限在政治受難者身上。關於當地居民的個人歷史和生活紀錄,自然交錯著監獄文化,而他們至今仍生活著、面對著的,才是真正的綠島。劉紀彤〈她是從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把一連串難以三言兩語說盡的議題,延伸到展場之外。這些文字在展覽中不但沒有過於說明化的疑慮,反而成了以文字為媒介的另種表示。柔軟的表達裡,我仍讀到誠懇的自省,以及對於時間感的意識。所有急於定論的都是危險,而這些書寫從單純的生活切入,在深處反思政治性的地方節慶之於在地的意義。做為介入特定場域的創作,這次個展不獵取他人的敘事加以渲染,而以身體本能、日常的景致與作息節奏為主調,並以各種再現的方式捕捉幽暗歷史之內的微光,將細微的人情、時移事往的地方變遷,透過不帶控訴語調的回應,還給這個地方一幅此時此景的素描。

展場中的〈她是從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包括三本小書。(攝影:張晴文)

       而這些,也並未在這裡結束。2023年又一次的參展,劉紀彤也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表達她對於綠島和歷史的思考。還記得打開「她是從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的畫冊,是一張劉紀彤手繪的綠島地圖,包裹著那三本小書。地圖上標記著書裡提及的各個據點、各種遷移路線,我花了很多時間了解每一個記號的相互關係,不斷對照三本小書中的描寫,試著把這裡和那裡搞清楚。直到今年我第一次登島看展,才恍然大悟那張地圖是南北相反的。

        地圖上那些曾經陌生的標記,卻也一一在我的眼前活了起來。



[1] 劉紀彤,《猶未炸石頭的時陣》。劉紀彤出版,2022,頁13。

[2] 同前註,頁4。

相關評論

再思地方──2023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製造真實──2023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十三中隊——記「傾聽裂隙的迴聲:第四屆綠島人權藝術季」 --- 張韻婷

2023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我,更後來的人,來自本島的觀光客──再讀「傾聽裂隙的迴聲─綠島人權藝術季」 --- 張晴文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