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面對面的現場 ─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隨著疫情進入新的階段,2022年的展演亦漸漸回到往年的熱絡。人們面對面的往來逐步恢復,大型的視覺藝術節慶或展覽也吸引觀眾的移動。關於藝術和地方的關係,近二十年來台灣已然成熟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實踐版本,有更為深刻且廣闊的開展。然而這類型展覽在台灣也始終面臨著挑戰,一方面深入地方的展覽計畫規模龐大,多少仰賴公部門的資源,另方面是公部門的政策亦經常有意識地透過展覽的操作凝聚共識。簡單來說,此類大型的藝術季或藝術計畫如何在政治和經濟的層面上取得平衡、在現實之中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達成最終的理想,在在皆是考驗。
2022年這一類型的展覽,也都毫不意外地以超越一般的規模呈現,召喚著非本地人前來親近、理解,聆聽並對話,在當今生活的時間感被加快了速度的時刻,反向地以長時間的交通和觀展歷程,要求觀眾專心面對一個原本陌生的地方。這些認識帶著不同的期望與意象,而策展人在構成展覽的過程中也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方法學,最為代表性的包括龔卓軍策展的《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以流域為範疇,打破縣市地方疆界,長時間的在地工作、交織的展覽支線匯聚出社群與土地相關的省思。2022年南迴藝術季《藝術萌生地》由陳宣誠、林昶戎、康毓庭共同策展,以鐵路沿線為場域,在城市、山海之際設置現地創作。此外,本屆獲得入圍的〈傾聽島嶼的聲音〉是《2022馬祖國際藝術島─ 島嶼釀》的一部分,策展人陳宣誠、協同策展人廖億美共同在南竿53據點、馬祖民俗文物館以作品和田野文獻,呈現對於此一戰地歷史與現況的回應。〈傾聽島嶼的聲音〉能夠從幾項性質相仿的展覽中脫穎而出,主要在於展陳上與空間場域有高度連結,透過藝術創作,走入展場的觀眾能專注於感官的覺察,進而和此地的環境脈絡對話。本屆另一項入圍展演,測不準工作室X洄遊式創作集的《沿海六個夢》則將劇場透過旅行的形式帶觀眾進入場域之中,同樣以田調為基礎,在展演的過程中開啟觀眾對於地方議題的關注甚至辯論。
建立關係是工作的方法而非目的,今年幾項強調藝術與地方關係的展演在展覽方法上有更多的深化,當然其中部分也和政策密切關聯。藝術採取的立場和位置,也牽涉著地方關係的延伸及開展。期待未來在此類展演之中,可以看到更多對於創作或展覽方法的反思,直面所有的糾結並將之超越。
相關評論
有待填補的空白──2023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戰地解殖與地方賦權:「馬祖國際藝術島」裡的鄉音 --- 鄭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