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張晴文 / 一路過彎──關於「萬年站的下一站:李承亮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857

一路過彎──關於「萬年站的下一站:李承亮個展」

張晴文 | 發表時間:2023/11/30 23:00 | 最後修訂時間:2023/12/05 15:55

評論的展演: 李承亮個展:萬年站的下一站

●斷掉的那顆頭

      還沒走進展場,我在路旁看見高聳的〈休息中站〉。鑽進去之後,秋老虎很自然地被擋在外面。這裡別有洞天,四壁環狀的木板讓我忍不住翹起雙腳,暫時在這裡歇息。旁邊菸灰缸裡的幾根菸蒂表示也曾有人像我一樣在這裡待著。

李承亮   休息中站   2023   鋼、鐵、木板、路燈、漆料(攝影:張晴文)

李承亮〈休息中站〉內部一景(攝影:張晴文)

      到了十月天氣還是很熱。想起氣候變遷專家說的,依照地球暖化的速度,逐年增長的夏季將使台灣在2060年起再也沒有冬天。而今年則是地表最熱的夏天,均溫破了史上紀錄。地球如果無法住人,所有的生命該去哪裡?我們又該如何移動到那個地方?

      有光線從休息站外牆的孔隙篩落。這裡陰涼又有星光,穹頂是巨大星形裂縫,亭子中央的椰子樹從這裡穿了出去,向外開了一把傘。

      走出〈休息中站〉,迎面是〈世界大同〉。這座無頭的水泥塑像雙手叉腰直挺挺地站著,身上寫了「專業服務 歡迎委託」八個大字(誰會相信一個連頭都沒有的代言人?)。雕像的原型來自坊間企業的巨大吉祥物,有著穩重又素樸的質感,看來還有些落漆,可以想見它已風吹雨淋一段時日,添了幾分淒涼。沒了頭的雕像僅存矮胖的身軀和一雙大腳,整體造型乍看還有點詭異。觀眾可以從它的背部進入,踩著濁水溪撿來的一顆石頭墊高腳步,拾級而上,把自己的頭伸出雕塑外面,看看四周。

李承亮   世界大同 (身體)    水泥、鋼、鐵、溪石、漆料   245×275×283cm(攝影:張晴文)

      探出去,會看見剛才那棵椰子樹。這時我不免想著,它的頭跑去哪了?

      身首分離的〈世界大同〉讓人想起聖德尼(Saint Denis)。西元250年左右,羅馬皇帝迫害基督教,巴黎第一任主教聖德尼被利劍斷頭,這位殉道聖人竟然就捧著自己的頭顱走了十公里,邊走邊講道。斷頭的聖人有超凡的精神意志,那顆頭和他的軀體同樣不朽而神聖,而眼前這尊失去頭顱的吉祥物卻僅存一具笨重的身體。走進展場之後發現,原來它的頭只剩下鋼筋骨架,躺在地上傻笑。它不再是呆立路邊的水泥死招牌,這顆頭顱甩開了灌滿水泥的厚重身體,乾淨俐落,是一座觀眾可以攀爬的遊具。

 李承亮   世界大同 (頭部)    鋼、鐵、漆料   313×275×283cm(攝影:張晴文)

●爬上去,坐進去

      〈世界大同〉背後的開口像是一道後門,打開了表面完整而堅固的世界。觀眾側身踩入內部空間,一如操作神將傀儡那樣把自己的身體置入另一個身體。外面那個身體有牢靠的外殼,眾人容易閱讀辨認;而裡面的那個身體才是自由的,甚至能夠遊走在不同的軀殼之間。〈世界大同〉的頭部更具穿透感,交錯的鋼鐵支架畫出經緯,其餘的部分任人想像。

      如果說這個展覽適合來點背景音樂,無疑是披頭四的「艾比路上」(Abbey Road),一個燦爛美好的句點。1960年代末滿溢的熱情和才華此刻如果仍在空間中迴盪,那該是夜半公路奔馳時的音響。「萬年站的下一站」展覽裡每件作品在空間中相互牽涉但獨立存在,猶如「艾比路上」B面的組曲(當然這樣的聯想來自於〈艾比路太空艙〉給予的暗示)。樂手的錄音室一如藝術家的工作室,但對於李承亮而言,那不只是工作室,也是生活的場域。對觀眾來說,展場中的各個暫時棲居之所,是一個想像得以漫遊的空間。這裡不是久居之地,但它提醒了暫停的必要。這個過渡空間使人意識到大多數時候陷於常態的疲憊與窘境。

      因此,面對〈休站〉、〈休息中站〉、〈艾比路太空艙〉這些中空之物,也只有爬上去、坐進去,意識到自己身處與日常習慣斷裂之處,你才真正關上了車門發動引擎上路,暫時向這些困窘告別(但你終將回來)──至少是保持了距離。

●慢速與過彎

     展間的通道入口,一個以膠帶貼成的「慢」字指引著腳步。這個大字是路上的標示,在這裡以佈展過程中使用的木板、膠帶作出,展場前端的地板有施工中的狀態。牆面上的作品沿著兩路展開,右邊是〈木製左轉彎A〉以及十二件〈油畫左轉彎〉系列、一整排〈安全標示方向版〉,沿著箭頭把觀眾帶向展場深處。探照燈打出黃色燈光,帶動了奔馳路面的流動感,沿路過彎不停往後的指標,最後將觀眾帶往〈蛋〉和〈二號石頭〉。高懸展場的〈二號石頭〉迎向你的擋風玻璃,差不多就是一顆不長眼撞上地球的隕石,但這空中的石頭本身也像是一座飛行器;在它下方的〈蛋〉則如一顆星球。這兩者以懸殊的對反比例扭曲了我的空間觀。

通往展場內部地上的「慢」字(攝影:張晴文)

 李承亮〈油畫左轉彎〉系列共計12幅,在牆面一路展開。(攝影:張晴文)

〈二號石頭〉和〈蛋〉(攝影:張晴文)

      另一條路,從入口的左側展開,一路穿越啵啵啵啵的〈可口可樂看板〉、〈百事可樂看板〉,一幅幅公路邊巨幅廣告接連倒退。這些冒泡的繪畫以大面的筆觸塗刷而成,接下來是十個〈油彩漢堡〉,各式各樣的兩片麵包夾上爆量餡料,淋漓飽滿的速食意象。最後展場中出現了巨大漢堡,菜葉溢出,還寫著大大的「休」字。漢堡一角的錫箔紙已經掀開,觀眾可以走入〈休站〉這個鋼鐵漢堡內部,它垂掛著幾盆植物,空間透著光線有參差的影子。這是另一個可以暫時休息的涼亭,一如門口的那座。

展場中的〈可口可樂看板〉、〈百事可樂看板〉和〈油彩漢堡〉系列。(攝影:張晴文)

李承亮    休站    2023    鋼、鐵、木板、路燈、漆料   347×ø320cm(攝影:張晴文)

〈休站〉內部一景(攝影:張晴文)

●延遲與休止

      像個不倒翁在展場晃動的,是〈艾比路太空艙〉。觀眾可以爬進艙內,透過身體重心的移動使整座裝置搖晃,旋即產生暈眩的身體感,但也帶來頂層樂器的敲擊聲響。一支Bass和一張鈸隨著艙體搖晃而被敲擊彈奏,這些聲響透過效果器傳遞出的訊號殘餘,再以延遲的姿態不斷迴盪在展場中。時間上的脫序,或者移動身體方式的脫序,強調了自身和外在環境遭遇時的種種不適應。這個脫序也讓我想起斷頭的〈世界大同〉,它的身體已不連貫,也就是這不連貫創造了一個超越既定規矩的缺口。

李承亮   艾比路太空艙   2023    鋼、鐵、木材、樂器、漆料(攝影:張晴文)

從〈艾比路太空艙〉內部往上看,可以看到最頂端的樂器。(攝影:張晴文)

      展覽入口地上用膠帶貼出的「慢」字和展場牆上一路過彎的號誌,以不同的方式道出這項展覽中關於速度感的矛盾。不適應卻仍能安於自我,這或許也是「萬年站的下一站」之於藝術家的某種自白──生活和創作的無盡公路從沒有坦途,但是心和路總會在眼前不斷展開,永遠通往下一站。在一座座具有移動想像的結構之中,李承亮創造了人可蝸居的理想空間,在向內探尋得以安穩暫歇的靜定之餘,也藉由各種帶著透孔、滾動意象的事物,表達了對於外面現實世界保持距離的狀態。這樣的保持距離出於自主,但也意味著被甩出那套高速且追求資本累積的邏輯之外,就像形態詭異的〈世界大同〉以及搖晃不定的〈艾比路太空艙〉。李承亮透過鮮明的創作風格,以鋼材打造一個個介於居所和飛行器之間的結構體,我們甚至可以將這些暫時性的休憩空間指向一種長久生活的想像,或許那更貼近藝術家的生活觀。

      這是一則對於快速、加速、主流的步調有所抵抗的宣言。它只跟隨自己的時間,甚至創造一個自己的時區,延遲而拉長的每一條的聲線,攪亂了時間感和速度感一致的標準世界。一路過彎或者暫時休止,都是為了保持距離。

相關評論

哆啦A夢的水管── 記李承亮個展「萬年站的下一站」 --- 張韻婷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