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漢金 / 陋巷、斗室裡的驚奇與悸動
分享 | 瀏覽數: 4296

陋巷、斗室裡的驚奇與悸動

陳漢金

評論的展演: 凱吉一歲

作品名稱:凱吉一歲(動見體劇團)
時間:2013年12月27-29日;2014年1月2-5日
地點:mad L 替代空間
圖版提供:動見體劇團
攝影:陳藝堂

 

陋巷、斗室裡的驚奇與悸動

 

        走出捷運,循著臨時張貼的幾張指標,進入狹窄的防火巷,拐了幾個彎之後,好不容易的,終於找到了「mad L 替代空間」— 一個比一間公寓還小些,宛如倉庫般陰暗,只能容納25位觀眾,卻沒有觀眾席的演出場所。然而就在這個令人跌破眼鏡的場地,「動見體劇團」結合音樂(林桂如)、舞蹈(董怡芬)、空間及機械裝置(王仲堃)的小型演出《凱吉1歲》,令筆者在觀賞完、走出陋巷之後,直到許久之後的今天都還餘「悸」猶存 — 一股直透心底的深刻悸動!究竟這場遠離兩廳院「廟堂」、不同尋常的演出,是如何被呈現出來的呢?

        「mad L 替代空間」不只小的很,內部幾乎沒有任何裝備,整個空間的底部是主要的演出場地,有階梯通抵較高、位於右側第二層的小房間,此小房間原來應是燈光與音樂的操控室。主要演出場地被一架鋼琴佔據了,這架被動過手腳的鋼琴卻沒有琴板、琴腳,它宛如被剝光體面的衣服一般,赤裸的露出琴弦、琴錘與琴內部的構造,「醜陋的」、「狼狽的」被架在地面上。在二樓操控室裡,擺了一些有如科學實驗室般的儀器、設備 — 細長、迴繞的玻璃管、瓶,還有一些裝著燈泡、有著花莖般修長管身的燈座;透過玻璃窗,從底下的鋼琴處,可以隱約看到「實驗室」中的這些裝置。在鋼琴上方、四周的空間裡,被安置了一些垂懸的拉線,有些與裸露的琴錘連接著,有些可帶動懸掛在四周空間、能夠發出種種不同噪音的物體或樂器。

        看到這般的裝置與布局,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凱吉(John Cage)的預置鋼琴(prepared piano)概念,或白南準(Paik Nam June)的「惡搞」鋼琴 — 他兩一先一後都嘗試顛覆鋼琴的傳統「小資」形象;人們當然還會想到1960年代興起、將對日後「跨領域」造成影響的「流變藝術」(Fluxus)與「偶發藝術」(Happenings)。半個世紀以來,追隨凱吉腳步的創作、演出相當多,這項名為「凱吉1歲」的演出,究竟只是隨波逐流呢?還是能夠在凱吉(1912-1992)百年之後,能夠重新以「1歲」的純真心態,另創新意?

        未開演前,聽眾或觀眾們看到的,不只是音控室中的科學儀器與燈座是視覺藝術上的「裝置」,連那架被拆解的鋼琴、空中懸掛的各種物體、拉線,全都是裝置。這些彼此之間看起來大不相同、分置於不同區域的裝置,經由「空間及機械裝置設計者」王仲堃的靈巧規劃,在演出啟動之後,或藉由拉線的牽引,或經過三位演出者的帶動,將成為彼此串聯、相互激盪的一個整體。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三種裝置,不只鋼琴是樂器,連音控室中的科學儀器、燈座,空中懸掛的各種物體也都是樂器,它們將藉著三位演出者的操控、觸動、擊動,演奏出音樂;而更難得的是,這些以噪音為主的音樂,藉著三位演出者高度默契、緊密互動的處理,被營造、渲染成一部充滿起伏與變化的小型戲劇。

      演出一開始,同時是音樂設計者與演出者的林桂如以種種不同尋常的方式讓鋼琴發出特異的音響,諸如:將拆下的琴錘套在手指上,以之直接敲擊裸露琴弦的不同部位;用種種不同材質的物體敲擊或觸動琴弦,在琴弦上擺置各種不同材質的物體,讓它們與琴弦相互激動、共鳴…。作曲家林桂如不只在探尋、激發這架被拆解鋼琴的潛能上,展現出匠心獨具,她同時還是難得的鋼琴演奏者,她的即興演奏時而激越高昂,發出如萬馬奔騰般的噪音,時而溫婉輕柔,營造出最純粹的協和共鳴;在這兩個極端的對比之間,許多一般鋼琴做不出來的獨特音色、起音(attacks)、音響,紛紛被她以撫弦、拉弦、敲弦、擊弦種種「無所不用其極」的奇特方式激發出來,使這架被拆解的鋼琴發出有如一個小型現代樂團般的繁複、多變化的效果。林桂如在這個小場地所激起的震撼、宣示著她將在日後,以創作者結合「現代音樂演奏名家」(virtuoso of modern music)的不尋常姿態,繼續掀起浪濤。

      林桂如以演奏啟動全劇之後,舞者董怡芬悄悄的隨著上場,在配合著律動的舞姿中,她慢慢的、逐一的啟動了「機械裝置」:透過那些垂懸的拉線,她時而拉動了鋼琴的琴錘,與林桂如「重奏」,時而啟動了其他的拉線,帶動了空間中各種懸掛的物體或擊樂器,與鋼琴發出的聲音匯流。董怡芬有時還舞近鋼琴,伏在鋼琴上,以身體擦響、以手撫動琴弦,或將某些物體置於琴弦上(金屬盤、罐、玩具等),使它們在振動的琴弦上跳動、發聲,或產生共鳴。舞者的隨興參與音樂演奏,並非只是擺擺樣子而已,而是與鋼琴演奏者有著相當默契,能夠產生實際效果的。例如,林桂如的鋼琴演奏逐漸經營出噪音的音潮之際,操控四周幾個沙漏似樂器的繩索是時被拉啟,「沙漏」共同發出的震耳欲隆聲響,成功的將劇情推向一波高潮;再如,當舞者橫臥在所有琴弦上,以軀體觸動琴弦,激起一陣突然卻輕柔的混響之際,那同時扭動著的體態,與混響激發出一種莫名的、攸遠的詩意…

       舞者暫時離開鋼琴,步上階梯,舞向二樓的「實驗室」,她在實驗室的內外徘徊、窺探。實驗室內,空間及機械裝置者王仲堃操控著電腦,以之帶動、傳導有如實驗儀器般的許多瓶管中的電流、水流,使之發出忽高忽低的音響。舞者混入其間,在許多燈座之間穿梭、舞動,隨興的開啟或關閉燈座,一方面造成燈泡明滅的變化,一方面以開關的清脆音響製造噪音式的音樂,實驗室內因而形成一種令人意外的,結合視覺與聽覺的、多層次的、「對位式的」效果。

       舞者數次來回於底下的鋼琴空間與上方的實驗室空間,促成了兩者之間的彼此呼應與互動。現場的觀眾們隨著她跑上跑下,有時聚在鋼琴四周,有時探視著實驗室,好奇的查看種種奇特的聲響是如何被製造出來,所有的那些拉線、儀器如何被組構、操縱,而能夠精確、有效的配合整個演出。觀眾們偶有機會靠近三位演出者,近距離的去觀察、體會他們的探索;這項探索,正如他們在節目單上宣示的:「這次,我們想像,百年之後的凱吉,以一歲的姿態重返人世。再度以無比的好奇,引領我們觸摸、覺察、傾聽、發現、會心而笑。」

       在五十多分鐘的演出將近結束時,舞者董怡芬彷彿終止了她的來回穿梭、探索聲音的旅程,她斜躺在地板的一側,隨手拿起一玩具般的小型手風琴,隨興的、感性的奏出幾個簡易的音符,這幾個一再重覆的音符飄在她靜態的舞姿上,成了全劇令人回味的餘韻。

       有別於一般標榜「跨領域」演出的標新立異、紛亂鬆弛、做做表面的樣子,「凱吉1歲」不論是在文本或演出執行上,都顯示出高效率、緊湊的整合。三位分屬不同藝術領域的演出者遵循著一個「即興喜劇」般的「梗」,卻能夠在高度默契與緊密互動的前提下隨興發揮,盡情揮灑;他們共同經營出來的環環相扣、咄咄逼人的韻律與戲感,使聽眾們深深投入其中,隨之俯仰起伏,讓他們在領受一連串視覺上、聽覺上意外的震撼之際,不由自主的感到驚奇與悸動。

 

相關評論

遙望凱吉:《凱吉一歲》的回敬與再創新 [2015年特約評論人] 邱誌勇

美術館作為遊樂場:凱吉一歲親子版 温欣婕

跨越人群,現場藝術的觀眾身體性 — 綜觀2013下半年以來「空間跨域」作品 admin

多層次震憾--《啟視錄》+《凱吉一歲》 愁雲

打破既有規則重新組合-關渡藝術節:《啟示錄》與《凱吉一歲》 Daphne Lai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