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魏琬容 /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音樂劇到底要不要字幕,這題真難
分享 | 瀏覽數: 3683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音樂劇到底要不要字幕,這題真難

魏琬容 | 發表時間:2019/01/22 14:28 | 最後修訂時間:2019/01/24 12:03

評論的展演: 躍演原創音樂劇《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

麗晶卡拉ok 澎恰恰
攝影|林政億     圖|躍演提供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講述主角陳麗卿當年孤身來到基隆港邊,原想要跳海自盡,卻被港邊素不相識的人勸了下來,她在港邊開了家「麗晶卡拉ok」,見證了港口的繁榮與蕭條。曾經月入數十萬工人司機們,帶來了基隆卡拉OK的繁華盛世。當時,整條街卡拉OK林立,隨便推個門走進去,燈光閃爍甜蜜歌聲流瀉而出。陳麗卿待在港邊四十年了,她見過陪酒小姐青春甜美一如港邊繁華。她也眼睜睜見基隆港失去競爭力,「工人頭家」們一個個被現實所逼,離開港口另謀營生。基隆港的好日子過去了,剩下麗晶卡拉OK的麗卿姐(澎恰恰飾),帶領小玲(張芳瑜飾)、如意(謝淳雅飾)和阿芬(林凱薇飾)苦苦支撐。苦撐抵擋不過現實,麗晶卡拉ok面臨都更,即將關門,在這最後一夜,以歌曲緩緩串起故事,有幾分「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的味道。

演出場地選在烏梅劇院,烏梅劇院前身是廠房,兩個柱子立中央遮蔽視線,讓烏梅劇院總有幾分尷尬。坐在正中間的觀眾老是被那兩個柱子提醒「喔喔喔,我正在看戲,而且還是坐在一個非劇場的空間看戲」,坐左右兩側的觀眾更慘,時不時還得伸長脖子避開柱子。

但是,好的舞台設計可以挽救一切。舞台設計黎仕祺拋棄了鏡框式舞台,改把舞台放在中間,兩面坐觀眾。如此一來,原本顯的尷尬的柱子,成為合理的存在(實在太聰明啦,大鼓掌!)舞台上掛著線簾,柱子上掛著四個電視螢幕,播放卡拉ok伴唱帶,也可當字幕機,營造濃濃的卡拉OK感。第一排座位是卡拉ok的沙發與茶几,演員不時坐在觀眾身邊互動,而演員走位與表演均能兼顧兩面台,不至於讓任何觀眾產生「我坐在背面」的感覺。

麗晶卡拉ok兩面台
麗晶卡拉ok的兩面台完美示範如何隱藏烏梅劇院的柱子。圖|躍演提供

澎恰恰在演藝圈打滾多年,這回扮演陳麗卿,整齣戲一肩扛,澎恰恰不是「男扮女裝」,而是徹頭徹尾的把自己注入「陳麗卿」這個角色。我的外婆是基隆人,澎恰恰回話的節奏、台語咬字、回嘴的方式,讓我熱淚中想起我外婆,那個時代的女性,刀子嘴豆腐心,她們會在你犯小錯的時候不耐煩地說「這麼憨慢,這也不會!」但天塌下來時,她們不會罵你,而是給你一個擁抱(這擁抱必定是單手的,因為她們右手還夾支菸),她們嘴上淡淡地說「這又沒什麼,我給你靠」,心底已經作好盤算,看是要抵押店面,還是要多兼一份工,死活也要幫你一把。

澎恰恰撐起整齣戲,但他的秀場即興功力壓過字幕機,約有50%的時間,澎恰恰所說的台詞和字幕機台詞順序有出入,這順序差別對於笑料部分影響甚鉅,許多時候字幕機提前破哏,當澎恰恰真的說出那句台詞時,效果大打折扣,造成觀戲的一大干擾。而跟澎恰恰相較,三位年輕演員的台語和份量就稍顯不足。幾度進歌的時候有點飄,無法一秒抓住觀眾注意力,整齣戲難脫去「母雞帶小雞」之感。

攝影|林政億     圖|躍演提供


而快速換裝,倒是意料之外的亮點。

有一場戲描述「麗晶卡拉OK為了攬客,使出渾身解數推出不同曲風,從黃梅調到日本東洋風」,四位演員必須要快速換裝,導演巧思安排,由劇場男演員(而非工作人員)客串「麗晶卡拉ok 」的服務人員,讓快換直接變成戲的一部分,,男演員們順理成章的進來為演員換裝。台上換裝不稀奇,但是一邊換裝一邊鬥嘴,十足十呈現了劇場獨有趣味。比如澎恰恰即興丟一句「你嘛趕緊,動作快一點」,一面跟觀眾道歉「伊泰國來的啦歹勢」,飾演服務人員的OD順嘴回了一句泰文,整場大笑。

如此自然即興的丟接,正是劇場獨一無二的魅力。

快速換裝被納入戲中,成為亮點。圖為演員扮演梁山伯與祝英台吸引客人。攝影|林政億     圖|躍演

躍演所安排各場不同的神秘嘉賓,延續了這份即興丟接的劇場魅力。我看2019年一月三日場次,神秘嘉賓為苗可麗。苗可麗的氣勢和澎恰恰足可匹敵,兩人鬥戲過癮。聽說許效舜、林美秀、黃子佼場次各是不同風格。知名度高的影劇圈藝人雖然對票房有助益,但往往電視藝人演出音樂劇反而令人出戲,畢竟對鏡頭表演,和對著現場觀眾表演相當不同,因此只要音樂劇打出「明星牌」,往往讓我卻步。此番躍演x澎恰恰的合作,讓我對娛樂圈藝人前進劇場圈多了幾分信心。

「音樂劇是否需要字幕」是這幾年中文音樂劇的熱門吵架點,不同於英語,中文有兩大特色:「一字一音」和「音調若改變,則意思改變」, 現在我們所使用的國語更因為入聲字的丟失,產生大量的同音字,舉例而言,「程式設計師在程式中探討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師在城市中探討程式規劃」,如果不看文字,幾乎無法分辨這句子是在談論「程式」(program)、或是城市(city),因為影劇節目多半都有字幕,觀眾也養成了仰賴字幕的習慣。反對音樂劇字幕者認為字幕干擾觀戲,支持者認為「沒有字幕機,唱什麼我聽不懂」(猶記得木蘭少女演出時,黑特劇場吵成一片的盛況,吸引多少人去朝聖。)
觀看《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時,我忍不住想:「既然澎恰恰即興成分多,不如演戲時不上字幕,唱歌時再配字幕吧」事實證明,我想淺了(對不起,我只想到我自己!)我忘了有些觀眾聽不懂台語,得靠字幕才能理解整齣戲,相較於國語,台語不只四聲,更利於音樂劇表現。另一層面,台語保留了入聲字,但入聲字一發即收(註一),無法拉長音,詞曲咬合更需琢磨。顯字幕不字幕,台語音樂劇的考量又比中文音樂劇複雜多了。
私心期待,躍演和其他音樂劇團隊能來個公開討論「音樂劇憑什麼需要/不需要字幕」(公開論壇版的黑特劇場? 還是要直接辯論賽?)一舉呈現此一議題的各個面相,亦不失為台灣音樂劇生態之福(而且一定很刺激!)。
註一:原句本意在說明「台語保留入聲字,如果不考慮入聲字一發即收的特點,寫出來的歌會特別難懂」並非指「所有保留入聲字的語言都不利於歌唱」。經朋友指正後,將「入聲字不利於歌唱」容易引起誤會之字句刪除。感謝朋友提點。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