晤對會面所──陳明聰、李民中雙個展
主辦人/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14-07-25
結束展演日期:
2014-09-14
詳細時間說明:
展覽時間:2014.07.25(五) 10:00~2014.09.14(日) 17:00
展覽開幕:2014.07.25(五)17:00
活動地點:
關渡美術館
活動地址:
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亡實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趣失矣!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對之通神也。」
──東晉‧顧愷之《論畫》
此處文句的意思簡略來說,是指寫真不對著實際對象來畫,會導致大的失誤,對得不準確也會產生小的失誤。而要準確表現對象則要「悟對」,即在描繪時從中體察對象的內心精神,領悟其傳神之處,這樣才能通神。顧愷之這段於中國畫史上有名的的立論,往往被後人用來指稱東方肖像藝術的主要觀念核心,也就是強調寫照人物由表入裡,由形及神的創作思維,透過創作者的觀察體悟、彼此交流,把握對象的內在性情與特徵,最終將外形與內神化合成象。經此悟對,最終在畫面上展現於人者即為物我交融的形象,並進而成為獨立存在的意象。
至於西方藝術思想所關注者雖從一開始便是以人為主,但一直要到文藝復興人文思潮的興起,倡導對人的尊重,使人本價值獲得肯定之後,肖像繪畫才擺脫了宗教與政治所講究的美化,正式進入世俗的現實生活之中,並且迎來空前的興盛。當時的藝術家們對人進行了追本溯源的分析,包括解剖、透視、比例、構圖及色彩的研究,為肖像繪畫立下許多後世遵循的普遍科學原則,直到攝影術發明之後,才出現了重大的轉變。這轉變在於人們認定,畫家因學養根基的不同,生活閱歷的差別,乃至於情感表達的方式有異等等,在觀察不同對象時所悟所感而得的意象自然也會出現極大的差異。然而,是否在攝影藝術的發明之後,人們就果真能透過機械之眼,一覽無遺地將所見的真實面貌給紀錄、凝結下來,完成毫無瑕疵的理想再現?其結果與繪畫最大的差異究竟為何?乃至於又該如何看待以肖像影像為對象的「再肖像化」繪畫等等,都成為肖像藝術難以迴避的提問。
凡此種種提問,即使今日進入所謂的後現代或者當代語境之中,與之相關的討論和思辨仍叨叨不休、莫衷一是。像是德希達(Jacques Derrida)便曾試圖以盲眼與哭泣為主題來探討肖像畫,以解構西方以「目睹」為中心思想的文化哲學;又或者如布希亞所言,影像非但無法成為認識對象的有力憑據,到頭來終究不過是一場製造「擬像」(Simulacrum)的徒勞。但是無論採取何種論調,我們始終還是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無論是繪畫或是影像作品,最終都將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聯繫,尤其是在抽離了對象的任何背景敘述後,觀者與之四目相對的過程中,自然會投射、映照以至於流轉出各種得以喚起內在心靈意象的相互交感,似乎也與前述「悟對」之論有某種程度上的精神契合。
這次「晤對會面所──陳明聰、李民中雙個展」即是希冀透過肖像在繪畫與攝影兩種相異媒材中展現的不同樣貌,來探索二者可能碰撞出來的各種思想粒子。
陳明聰,不少人將他視為台灣藝術圈的數一數二的影像資料庫。原因無他,在其擔任攝影記者的近廿年間,不知獵攝到多少藝術家在展覽開幕或者其他活動場合的身影,迫使這些平常總習於隱身在創作之後的神秘族群無所遁逃,只能一個又一個乖乖地曝光在大眾面前。因此,不同的藝術家在他的眼裡,就像是不同的物種一般,他彷彿是生物學家般,抽絲剝繭地去研究每一個藝術家身上所具備的獨特性格與魅力,將之顯影出來;甚至進一步去挖掘出他們與家人、友朋以及創作之間或者彼此吻合,或者大相逕庭的對應關係。這一次,陳明聰從鏡後走到鏡前,搖身一變成為他已然觀察無數的物種之一。就觀者而言,透過他所捕捉到的藝術家群像,乃至於其轉換身份之後言行舉止以迄情緒心態上的變化,相信定然會對這一個定義特殊且多樣的社會組成群體有更多的認識。
李民中的創作長期以來,總是充滿著強烈而天馬行空的幻想奇趣。或許我們可以說,至少在他動念發起「肖像計畫」之前,遊走在他畫面之中的更多是眾多憑藉感覺而孕育出來,經常介於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生物系與物件,彷彿其所描繪的是宇宙生成最初失序而紛亂的混沌狀態,但卻在透過其過人的色感駕馭之下,形成某種難以言說的和諧狀態,或與其最喜愛的古典音樂,像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脫離不了關係。然而,從2011年起,在思考著人是否會因為「得到一張畫而感到喜悅」的前提下,透過社群網站的消息傳遞,迅速由身邊的藝術圈友好開始,擴及到獲得全台灣各地的一般民眾支持,使得至今仍持續發展中的「肖像計畫」質變為其創作另一條乍看之下有別以往,卻似乎又能遙相呼應的脈絡。
因此,從兩人的創作出發點來比較,無疑有著明顯的不同,卻又由於在對象取樣上某種程度的疊合,尤其更包括了二人分別以自身擅長的媒材,以對方為對象的創作,使得數量相當可觀的展出作品自此建構出極為特殊的對照趣味。或者,我們也可以借用約翰‧伯格(John Berger)針對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所拍攝的傑克梅第的一張影像而生發的文字,作為有意前來一探此展者的觀賞指南:「想像有一座雕像,薄得不能再薄,靜止地但是並不僵硬,觀賞者不可能忽視它,而你只能探索與凝視。如果你瞪她,她也會瞪你。即使是任一座最平凡的畫像也是如此。這一切的差別在於你如何意識到,你與她的凝視的痕跡:像是在狹窄的走廊中彼此注視──或者像是一位祈禱者想像的途徑,而在走廊中的兩端一無所有。你只有一個方式可以接觸她──那就是靜立或凝視。」
最後,歡迎來到晤對會面所。
費用說明:
免費
活動聯絡電話: 2896-1000 #2415 活動聯絡人: 李若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