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流轉.木雕人間—2015年朱銘典藏木雕展
主辦人/單位:
朱銘美術館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15-09-26
結束展演日期:
2016-10-30
詳細時間說明:
2015/9/26(六)~2016/10/30(日),每週二至日,10:00~18:00
形色流轉.木雕人間—2015年朱銘典藏木雕展
展覽日期:2015/09/26 ~ 2016/10/30
展覽地點:朱銘美術館本館一樓
木雕在朱銘的創作歷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其學藝始於木雕,1970年代轟動藝壇的作品是木雕,揚名國際的《太極系列》從木雕開始發展,《人間系列》首批創作也是木雕。木雕的造形語彙並體現與影響在朱銘其他材質的創作當中。木質的溫潤,塊面的量感,對於材質特性的保留與尊重,快速刀法的使用,概括且略具抽象感的形象再現方式,形塑出朱銘木雕深具獨特魅力與辨識性的藝術語彙。
綜觀朱銘木雕創作的發展,色彩是重要的蛻變,反映其不同創作階段對藝術造形的體悟。形與色之間的關係,對於朱銘的木雕而言,大致歷經了四個階段,從原色木雕,經彩繪木雕,簡化至白彩木雕,再回歸原色木雕,造形上也呈顯不同的特色。1970年代使朱銘揚名藝壇的《鄉土系列》作品,內涵上呼應鄉土精神,創作上省去細節,以粗胚般概括粗獷的外形把握作品神韻,藉由個人創造性的藝術語彙重新詮釋傳統民間雕刻。為木雕上彩則始於朱銘1980年代的《人間系列》,造形上延伸《太極系列》大塊面雕刻及局部的線條刻劃,呈現簡約、重神似的人物形象,再結合彩繪來修飾與形容,表現朱銘對於人間百態的觀察與體悟。至2007年的木雕作品,色彩簡化至黑與白,進一步降低色彩的說明性與裝飾性,藉以透視造形本質,也留給觀者更多想像空間。2012年的《市民》更完全褪去色彩,回歸木質原色,直接以造形來說話,體現雕刻本質上處理媒材的方式,使得材質更直接被看見,藝術家創作的痕跡也更鮮明流露。
原色木雕是朱銘創作之始,至2012年又回歸原色木雕,自然使人思考其中轉變的動機與美學的訴求。《2015年朱銘典藏木雕展》便以此發想,以「形色流轉.木雕人間」為名,「形色」在此可以是指藝術上的造形與色彩,也可以是形容人間百態的形形色色,恰是對於朱銘木雕的美學註解,即以藝術的形與色來捕捉人間的形與色;「流轉」則意謂朱銘木雕在造形與用色觀念上的流變,既有轉換,也有轉回,從欲讓顏色來形容刀斧所不能表達的,到認為不必要再靠顏色來使作品說話,色彩逐漸回歸原色,造形卻已與早期原色的《鄉土系列》作品有許多不同之處,體現其雕塑美學觀的演變。展覽規劃便以朱銘木雕在形色處理上的遞嬗為切入點,分為「原色風華」、「彩繪繽紛」、「白彩素雅」和「木色本質」四個子題,引領觀眾探索朱銘木雕在造形與色彩上的流變發展與相對關係,也回顧朱銘以木雕所刻劃的人間百態。
本次展覽在動線的安排上,特別安排一個接近圓形的循環參觀動線,呼應「形色流轉」的策展主題,讓觀眾以逆時鐘路線依序經過「原色風華」、「彩繪繽紛」、「白彩素雅」和「木色本質」四個展區;若再繼續以逆時鐘路線前進,又會再回到「原色風華」展區,呈現朱銘木雕以原色開始,又回到原色的過程。透過這樣的策展規劃,試圖向觀眾提問,朱銘木雕在不同階段各具什麼特色?特別是2012年拋棄色彩再回歸原色的《市民》,與過往的作品有什麼異同?又體現了什麼樣的創作動機與美學意圖?本展覽並不提供明確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個觀看的視野,希望能藉此建構一個討論的場域,引發觀眾對於朱銘木雕作品的興趣與思考。
費用說明:
全票25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220元/美術相關科系學生200元/持殘障手冊者125元
活動聯絡電話: 2499-9940轉1704~1708 活動聯絡人: 朱銘美術館